冯骥才在《俗世奇人》中写到:手艺人靠的是手,手上就必须得有绝活。现在,手艺人似乎越来越少。东家绣花西家剃头,街头打铁巷尾补鞋,这样的场景很难再遇到。
青州海岱中路与丰收路交汇处一角,81岁的鞠爷爷和他的“三元理发”摊已经在这里三年了。三年来,周边的一些住户早已同鞠爷爷成了朋友,理发、聊天,或者听鞠爷爷用电子琴弹一曲《茉莉花》,春日的时光在这个路口的一角格外惬意。
每天早上八点,鞠爷爷准时到达青州海岱中路与丰收路交汇路口的西北角。别看今年已是81岁高龄,鞠爷爷依旧精神矍铄,“我是弥河的,每天骑电动车过来一点问题都没有。”
此时,早有顾客在等待鞠爷爷。“这附近的环卫工人,周围住户早晨遛弯的,都是在这里等着我理发。”
来这里理发的顾客大多是上了岁数的老人,理由无非是两点:鞠爷爷理发手艺是真的好,理发的价格也是真的便宜。
鞠爷爷的理发工具很简单,剪刀、电推子、梳子,有顾客坐到小板凳上,鞠爷爷就开始十指运动、左右配合,工具轮番上阵,剪刀、推子经过的地方,一缕缕发丝随之落地。
精湛的手艺,也赢得了许多回头客。周边的熟客也会隔三差五过来理发。
在空中飞舞,咔嚓咔嚓的声音此起彼伏,时光也在一刀一剪中流逝。留下的,除了地上凌乱的发丝,还有鞠爷爷作为手艺人的一份坚守。守住的不仅仅是这份手艺,更是在这个物欲横流的时代里的一份纯真。
鞠爷爷年轻的时候是一名建筑工,“老了,干建筑干不了,我又学着理发,三块钱理发虽然挣不多,但我这是‘老有所为’,老了也要‘发光发热’。”
摆摊理发的间隙,鞠爷爷还会弹弹电子琴,演奏水平自然不能跟专业的音乐家相比,但《茉莉花》等曲子也弹得有模有样。
“一上午能理20多个,也理发也聊天,一上午很快就过去了。”鞠爷爷双手舞动,在琴键上按出一个个动听的音符。
中午十二点,鞠爷爷准时“下班”。
落在地上黑白相间的头发,这是鞠爷爷一上午的“劳动成果”,鞠爷爷拿出随身携带的塑料袋,用手将头发拾起后带走。
如今,剃头匠这一行业早不再活跃,可它在人们的心中却是一种别样的记忆,想起来的时候,就像想起家门口的一条小路、一棵大树那样温暖。
城市之所以完整,便是有着世间百态,容纳着各色人群。一份手艺,一份坚守。正是有了这些人的存在,让青州这座城市依旧散发着浓浓的人情味。
新旧更迭,也许某天这样的手艺人会越来越少,甚至消失。但还有我们,将这份美好留在心底,用文字、用照片,传递给每一个人……
转载请注明:http://www.0431gb208.com/sjsbszl/204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