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很多家长总觉得自己的孩子不够“聪明”,那么,到底什么是“聪明”?在这里为大家科普下,其实“聪明”有多层含义,如神经智力、经验智力和反省智力。
其中,神经智力的确受先天影响比较大,那如果先天不行我们就不能培养出“聪明”的孩子了吗?
并非如此。今天,我们就邀请在这方面非常权威的脑科学家北京大学心理与认知科学学院教授Dr.魏(魏坤琳)就三种智力及结合他亲身的养育经验为我们做出科学解析,让我们一起轻轻松松养出“聪明”孩子。
01智商与神经智力
遗传和养育方式都重要
孩子的神经智力,受基因影响很大。好多人问我,能不能把自己的智商提高一点,智商是用量表测量出来的,在很大程度上可以代表神经智力。
我们一直都很看重智商,主要是因为它可以判断大脑这个计算机硬件的优劣。我们都知道电脑硬件越好,处理速度越快,智商也是这样。但是,智商主要靠遗传。智商有相当一部分是先天决定的。对这一部分智商而言,要想你的孩子变得聪明的话,最重要的就是找个聪明的老婆或者老公。不过,后天的经历和环境也对智商有影响。这个环境就包括我们的养育。人的神经系统有一个最基本的特点叫非用即失。
什么意思呢?
你出生的时候,大脑里的神经元的数目跟成年人的基本上是一致的,大约有亿个。但是对大脑的运行而言,神经元数目只是一方面,神经元之间的连接才是决定性的。宝宝的大脑在0—3岁之间有一个非常快速的增长过程,神经元之间会建立大量的连接。
0—3岁大脑的神经元先建立大量的连接,然后开始修剪。修剪哪些,留下哪些,这些是后天养育可以塑造的。这是早期干预神经智力的最粗浅的原理。很多实验表明,如果早期发育过程中接受的环境刺激比较少,例如动物实验中的剥夺实验,那么大脑发育就比较受限。早期大脑发育的特点是可塑性极强,各种能力同时发展,但是每种能力都有自己发展的敏感期。
什么意思呢?
比如语音的发育在七岁之前比较快而且好。日本小孩在五六岁之前还可以分辨出阿拉伯语中的某些音,比如“r”和“l”,但是后来就无法分辨了,因为他们大脑的语言中枢和听觉中枢已经被日语环境给塑造了。
当然,这不是说长大后学外语就不可能了,我只是强调,长大后学习比较费力,而且难以达到母语的水平。其实在人的一生中大脑都是可以塑造的,是可以由学习来改变的。只是,很多能力提高的敏感期在儿童时期。同样,基于大脑可塑性和敏感期的原理,我们反对在三岁之前给小孩看过多的电视。整个儿童期都是小孩学习和人交流的敏感期,而沉浸在以电视为代表的媒介中的时候,小孩就不需要学习和人交流,这对他的语言能力、社交能力和注意力的发展都是极其不利的。
但是,我非常担心的是很多人滥用了敏感期的原理。比如什么吃饭敏感期、画画敏感期,甚至有人说小孩有婚姻敏感期!这都没有科学依据。
02专注力与神经智力
让孩子做时间的主人
神经智力还有一个关键的点是注意力,特别是专注力。说到这个,我相信一定抓住大家的痛点了。
别说小孩儿的专注力有问题,就是很多成人都面临着这个问题。因为我们处在一个信息过载的时代,我们已经养成了习惯,总是忍不住刷刷微博,刷刷朋友圈,一天二十四小时你看手机几百次,你的整个时间都碎片化了,注意力也碎片化了。我们都知道这样的不专注对工作效率影响极大。
而对于孩子们来说,养不成良好的专注力,带来的后果也很严重。孩子早期专注力缺失的表现是:容易坐立不安、做事冲动、难以持续集中注意力。
这会直接影响孩子的阅读能力、记忆能力和知觉能力,还容易导致成人ADHD(注意缺陷多动障碍),也就是我们常说的多动症,甚至随着年龄的增长,注意力持续度大幅下降,这也是轻度认知功能障碍的主要症状之一。
所以对专注力的
转载请注明:http://www.0431gb208.com/sjsbszl/423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