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业论文
您现在的位置: 电子琴 >> 电子琴资源 >> 正文 >> 正文

奋进共青团河北大学研究生支教团薪火相传

来源:电子琴 时间:2022/10/22

第14届河北大学研究生支教团合影

群山怀抱中,扎着一户民房,粉白色外墙与群山、树林、草地相互映衬。阳光照耀下,金灿灿的。同样灿烂的,还有阿乐(化名)的笑脸。每周四下午,郭聚良和队友走一段曲折山路,来给阿乐上课。阿乐患有一级残疾,已经15岁的他,智商只有六七岁孩子的水平。郭聚良等大学生一起制定学习计划、建立专属于阿乐的成长档案。其后的送教志愿者打开档案,就可以一目了然。

阿乐家周围没有其他人家,他也很少离开家。志愿者送教上门前,阿乐一共出过两次门。他常待在床上自己玩耍,父母年岁偏长,一起生活时,不善表达的他容易急躁。郭聚良说:“我们明白,他也很难过,但他那时还不太会控制情绪。”郭聚良他们带着阿乐进行康复训练,教阿乐语文、算术。他们发现,阿乐对绘画感兴趣,也喜欢听音乐,就调整教学计划,鼓励阿乐用笔画出属于自己的五彩世界。阿乐从最开始的怕生和抵触,慢慢变得开朗。

郭聚良是河北大学级环境科学专业学生,本科期间担任学院学生会主席,曾获得创青春大学生创业大赛河北省特等奖、全国台湾青年千人夏令营“杰出志愿者”等。经过层层选拔,他成为河北大学第十三届研究生支教团成员,并担任团长,年前往贵州省盘州市红果街道下沙村沙陀小学支教一年。

沙陀小学是年贵州省根据当地发展需求新设立的支教点,开学前布置教室、安装窗帘……郭聚良等队员与当地老师很快熟悉起来。作为支教团团长,他还负责联络青海、贵州、河北等地的支教队员,确保有情况及时沟通解决。

在当地政府、团委帮助下,郭聚良调研了解当地小学发展现状,发现部分残障儿童没有办法到学校上课,于是提出“送教上门”。虽然要走很远的山路,但郭聚良和其他三名队友依然坚持每周留出时间,为当地六名残疾孩子送教上门。

一年时间很快过去,阿乐已经会说,最喜欢和“郭老师”一起过生日,对“郭老师”笑嘻嘻地说“最喜欢的就是你”。阿乐听到支教志愿者们问“你喜欢我们陪着你吗”,调皮地答道:“答对啦!”写字、画画、计算,阿乐感受到学习知识的快乐,也憧憬着山外的风景,想去“看飞机”。

自年起,河北大学研究生支教团的大学生们,在各支教地,不断探索志愿服务半径,也在偏远地区,接力燃起教书育人的火种与希望。正如河北大学党委常委、副校长倪志宇所说,研究生支教团带给当地的不是多少物质财富,而是通过大学生脚踏实地的实践,给当地带来新理念和不一样的认知。支教团的同学们就像火苗一样,点燃孩子们心中的渴望,激励他们向往更广阔的平台。河北大学研究生支教团启动至今,支教队员们铭记初心,薪火相传。

到祖国需要的地方,播种知识与希望

年,共青团中央、教育部共同组织实施,中国青年志愿者研究生支教团组建,次年开始派遣,采取自愿报名、公开招募、定期轮换的“志愿加接力”方式,每年在全国部分重点高校中招募应届本科毕业生,到国家中西部贫困地区中小学开展为期一年的支教志愿服务,同时开展力所能及的扶贫服务。

年,河北大学获批成为研究生支教团选派学校,校党委高度重视,校团委与教务处、研究生学院等相关部门积极协调对接,成立项目招募和管理办公室,在学习成绩、学生工作、所获奖励、政治面貌和健康状况等方面严格规定、严肃考核。比如,选拔标准之一是应届毕业生需获得硕士研究生推免资格。学为人师,行为世范,远赴西部偏远地区的志愿者,既需要情怀,也需要具备优秀的学习能力,以及勤奋刻苦、吃苦耐劳等多方面素质。经过层层筛选、全校公示,首届河北大学研究生支教团组建。

河北大学级生物技术专业的李亚林,中学时从报刊了解到偏远乡镇的艰苦,总希望有机会到西部看一看。年夏,任校学生会副主席的他收到学校文件通知后,既觉突然,又感兴奋。

在团青海省委、团共和县委、江西沟乡党委等支持下,根据青海当地实际需求,河北大学对口支教青海省共和县江西沟乡民族寄宿制小学(现江西沟镇民族寄宿制小学)。通过筛选,李亚林、王倩,作为第一批队员,前往目的地。他们忐忑而兴奋,根据有限的信息,预先准备了也许可以在当地开展的活动。

“原以为先坐火车,再坐汽车,最后骑马到草原深处的村庄”,年8月27日,李亚林到达时发现,小学就在距离国道不远处。海拔约米的青海湖南岸,天空正飘着小雨,穿着单衣的李亚林冻得不轻。他们到了当地才了解到,这边几乎一年四季都生炉子,他和王倩很快掌握了用牛粪生火的技巧。一个月时间,李亚林和王倩学会了简单的青海方言和一些藏语。

河北大学研究生支教团队员上门送教

当地民风淳朴,孩子们虽然言语不多,但不时会帮李亚林他们打水,然后又飞速跑掉……李亚林主要担任学校的英语、计算机教学工作,以及部分班级的体育课。王倩负责校内音乐、思想品德,以及部分班级的语文课。在校领导安排下,李亚林还负责带领全校老师进行政治理论研读,以及教育学、心理学、司法学方面知识的学习。毕业于新闻专业的王倩,负责全校广播工作、策划第二课堂游戏活动。

李亚林刚到支教地不久,有一名学生来交作业时,壮着胆子问他:“老师,我能摸摸电脑吗?”李亚林感到有些震撼,“当然可以”!一时间,他内心有点酸涩。他还记得,当时计算机课第一节,先教孩子们怎样开关机、怎样使用鼠标等基本操作。在体育课上,他教孩子们以前没有接触过的跳山羊、引体向上、拔河、铅球、标枪。

支教时间越长,李亚林内心深处的声音就越坚定:有机会一定要带当地孩子们走出村庄,看外面的世界,去看布达拉宫,看天安门、人民大会堂,去博物馆,去看看大学是什么样子……他将心愿一笔一划写到笔记里。

支教点当地是三语教学,汉语、藏语、英语。当地老师讲英语时,如果孩子们不明白,老师们可以用藏语或者当地的青海方言去解释,但支教老师们不懂藏语,一二年级的学生所知汉语又有限,李亚林就想到,让班里汉语最好的孩子帮忙做翻译。虽然条件艰辛,但李亚林认为,最大压力是如何把第一站的支教工作开展好,如何把课上好,既能让学生听懂,又能带来乐趣。

耿林给孩子们上音乐课

宋亚南等支教队员给孩子们上电子琴课

“童梦同行”活动中,孩子们参观河北大学新校区美术馆敦煌壁画展

一年支教时间很快结束,李亚林和当地师生结下深厚情谊。回到学校后,李亚林将自己的经验与思考,分享给学弟学妹,新一届研究生支教团整装待发。

级人力资源管理专业学生、河北大学学生会副主席姜寅明,经过选拔成为第四届研究生支教团成员。“当时前三届研究生支教团在学校里已经有很好的口碑。‘用一年不长的时间,做一件终身难忘的事情’的理念,已经深深印在我们骨髓里。时任河北大学团委副书记单耀军也讲过一句话,‘聚是一团火,散是满天星’,再者就是青海当地风土人情也很吸引我。我觉得,作为一名青年,要去加入这样有意义的事情。”姜寅明介绍,当时已经初步形成传帮带体系,上一届支教团成员会把经验、资源分享给新一届支教团成员,“正在支教的学弟学妹也会和有愿望支教的大学生之间,有很好的交流,形成三届同时运转的人才培养梯队”。

第七届河北大学研究生支教团队长赵辰玮,终于初步实现李亚林的期望,带领部分支教地孩子到青海省省会西宁,带他们了解家乡传统文化,感知城市发展变迁。赵辰玮感言:“人,一撇一捺,像两只手,一只手承载着从呱呱坠地开始得到的恩泽与帮助,另一只手就应该担负着对社会的奉献和付出。”

每一届支教队员都满怀理想,奋进拼搏。年,河北大学研究生支教团开辟贵州支教服务地。在青海支教工作经验基础上,这年7月22日,耿林等四名队员来到六盘水市六枝特区第一小学,按照“以教学为中心,以团学和助学为两翼,全面抓好队伍建设”工作思路,开启支教工作。

青海省共和县江西沟镇民族寄宿制小学、倒淌河民族寄宿制小学,贵州六枝特区第一小学,河北阜平中学、河北阜平城厢中学……从青海,到贵州,再到河北,河北大学研究生支教团工作模式不断成熟,选拔体系、培训制度、交流机制更加健全,一届届支教团成员,形成“青春汇聚、河流入海、弘文励教、薪火相传”的“青海湖精神”,探索偏远山区教育发展更多可能。

力之所及,汇集星光

支教队员们在完成学校日常教学、第二课堂活动、参与团队建设等方面支教工作同时,自第四届起,开始更加规模化开展公益活动,汇聚更多爱心人士

转载请注明:http://www.0431gb208.com/sjslczl/205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