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曾在一场读书会分享过一本书《我在天内自学英语翻转人生》,这本书的作者提到:他学习的方法,就是挑一部喜欢看的电影,然后反复跟读、观看遍后,他的人生就被彻底改变了。
真的是这样吗?我陷入了深度思考,突然书中的一个细节映入了我的脑海,这本书的作者他在练习的时候,在一家餐厅担任服务员,有很多机会可以与外国友人聊天。我在猜想,是否就是因为这个行为,让他保持了观看遍的耐心,也使他发现重复观看的乐趣和目的所在,毕竟一部电影要看如此多遍,是反人性的,如果没有积极的反馈,一般很难坚持。
后来,我在读书会还请教了一位英语达人,她是外国语大学的英语硕士,她也介绍了自己练习听力的方法,就是不断地与外国同学交流,然后不断地纠正自己发音和听力的问题。
由此可见,反馈是高效学习中重要的一环,没有反馈的学习往往是低效的,甚至是徒劳的。
01有目的练习需要反馈
《刻意练习》一书中写道:所谓“天真的练习”,基本上只是反复地做某件事情,并指望只靠那种反复,就能提高表现水平。而有目的练习是需要反馈的,这也是它有别于天真练习的重要指标之一。
爱因斯坦曾说:“疯狂就是重复做同一件事情,却期望获得不同的结果。”
不可否认,简单的重复,是让技能熟能生巧的必经之路,但这是建立在你具备正确的认知的基础上,否则那些机械的重复,不过是在错误的道路上越走越远而已,比如你练毛笔字的姿势、方法不对,再练习一般也是徒劳的。
我办读书会已经半年有余了,每天早上会坚持发一篇读书分享,因为我明白“熵增原理”,即一个封闭的系统,如果不靠外力做功,渐渐地就会变得无序、直至消亡。但是,能够让我坚持下去的,就是靠书友们的反馈,无论是正面的,还是负面的。
其实,我在办每次读书会之前,内心都十分忐忑,害怕自己把读书会办砸了,而当每一次读书会曲终人散时,我才会长舒一口气。尤其是看到群友们对读书会的反馈时,我感觉自己一切的付出都是值得的,何况我还有一批志同道合的朋友,在默默地支持和鼓励着我,让我感到不是一个人在战斗。
此外,我在读书会设置了总评、提问、投票颁奖环节,就是为了让角色或分享者,得到反馈,从而让他们知道如何把读书分享或者角色做得更出色。
正是得益于反馈,每位分享者对读书分享乐此不疲,很多人也因为读书会养成了积极阅读的好习惯,并从读书分享中体会到了阅读的乐趣,也看到了不一样的烟火。
如果把学习视作一个闭环,反馈绝对是其中重要的一环,没有反馈的学习是十分低效的,而且往往很难坚持。
02真正的学习就是反馈
《认知升级》的作者刘传小时候有段神奇的学琴经历:他从零开始学电子琴到考上十级只用了两年时间,而同龄人取得这一成绩通常要4至5年。
更神奇的是,从零到60分这个阶段,他都没有学习一点乐理知识,而他的老师也从来不让他学理论。那么他的老师究竟是怎么教的呢?
老师先示范左手,再示范右手,再合起来弹一遍,让他大概知道这一首曲子出来是什么样子。接下来一周我就要努力练成这样子,周末的时候验收。不通过,继续练,通过,再到下一首曲子。如此循环两年,最后练成的曲子直接达到十级。在学习的过程中,完全不接触音乐理论。
至今刘传依然非常感谢他的音乐启蒙老师。虽然他不知道乐理,但这并不影响他完整流畅地演奏给别人听,并由此收获即时的夸奖和赞扬。这种反馈会像海浪一样一遍遍冲击着信心这块沙滩,让他始终沉浸在弹琴的乐趣里。
反观现在,多少孩子因为要学习系统枯燥的理论而长期处于乏味的基础练习中,乐理、指法、音律、节拍……家长们要求孩子一遍一遍地练习,多半不是为了马上给人表演,而是为了完成考级。由于长时间得不到外界的正向反馈,孩子们逐渐将学习视作内心抗拒但又不得不完成的任务。家长们投入了大量金钱,孩子们投入了大量时间,最终却不得不走上“从入门到放弃”之路。
对比二者不难发现:是否有及时、持续的正向反馈,正是产生学习效果差异的关键。
我很喜欢电影《肖申克救赎》中的一句经典台词:每个人都是自己的上帝,如果你自己都不帮自己一把,谁还会帮你?
其实,我们就是自己的上帝,从我们出生那一刻起,就具有一套很棒的学习方法——模仿、反馈、纠正。我们小时候学说话、走路、感知这个世界,无不是使用这套方法,只不过随着我们年龄的增长,我们越来越习惯于学校那套看似高效、系统的理论化学习,这样的学习的确是有大量的输入、内容,但却忽视了持续的输出和反馈,从而导致学习的过程变得枯燥、乏味,甚至许多人会将学习与痛苦的感觉捆绑在一起,从心底里本能地厌恶学习。
因此,真正的学习不是不断的输入、努力,而是要不停地输出、反馈。此外,检验输入、努力是否有效的指标,就是看你能输出多少,得到什么样的反馈,从而反复纠正自己的行为,从而见证一个不一样的自己。
03通过作品来获得反馈
很多人都渴望功成名就、出人头地,早日走上人生巅峰,而要达到这些,关键在于破局思维。
古典老师在《跃迁》一书中这样描述高手的破局战略:找到自己的高价值区——让自己成为某个领域的头部——再借助头部效应的系统推力,从一个小头部不断地向大头部移动,实现跃迁。而抢占头部最好的途径莫过于持续打磨高价值的作品,凭借作品获得反馈。
无论是读书分享,还是写会议回顾、干货文章,其本质都是通过作品的形式获得反馈,从而纠正自己的行为,实现自身的提高。
读书分享是典型的“输出倒逼输入”、“教是最好的学”思路的衍生,这样可以使自己走出阅读的舒适区,不再陷入“翻开书全懂,合上书全废”的无反馈式努力的泥沼。正如《学习之道》一书的作者芭芭拉.奥克利说过:主动的回想测试是最好的学习方法之一,比坐在那儿被动地重读材料要好得多。
写会议回顾,是对聆听内容的梳理,换句话说,就是用自己的话去表达分享者的内容,而这也是学习的本质、费曼学习策略的精髓——用自己的语言去解释别人的内容。
写干货文章更是如此,其本质就是对阅读内容,经过思考后的输出。无论什么时候,只有通过产品换取反馈,你才会不自觉地去钻研探索。
马克思曾说:“伟人之所以伟大,是因为我们还跪着,站起来吧!”掌握学习之道,不是一种静态,没有谁天生就能。那么,我们怎么从一个不能的人,变得能呢?勇于摆脱自己的舒适区,积极地使用反馈的力量,这样可以使我们提高学习效率,看到自己的跃迁和人生曼妙的风景。
转载请注明:http://www.0431gb208.com/sjszjzl/553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