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业论文
您现在的位置: 电子琴 >> 电子琴优势 >> 正文 >> 正文

乡村喇叭班的唢呐手

来源:电子琴 时间:2024/12/8
单唾液酸神经节苷脂能否治白癜风 https://m.39.net/pf/a_5231271.html
文:宋传恩唢呐,民间叫“喇叭”,吹唢呐的,人称吹喇叭的。唢呐音色高亢、明亮,有较强的穿透力和感染力,特别适宜在乡间活动。乡下村落如珠散落田间,田野广袤无垠,阡陌纵横,唢呐声声,那浑厚有力、格调高亢的旋律,在村庄里,在田野上滚动,把当地的风土人情倾诉于乐调之中,正和乡下人的质朴、粗犷一脉相承,成为民间一道亮丽的风景线。在民间,那家有老人仙逝,或是儿女婚嫁,请唢呐是表达家人心愿最好的方式。不论是哪家,老人去世,家里再穷,东借西凑,也要请喇叭班吹上两天。老人在世一生,尝遍人间酸甜苦辣,这撒手西去的解脱,带走了他终生未了的心愿,也带走了家人日日夜夜的牵挂,一张蒙脸纸把他和家人隔开阴阳两界。此时,他的孝子贤孙亲朋故友在凄凄哀哀的唢呐声中和他作最后的告别。一曲《苦伶仃》使人怅然若失,长歌当哭,其凄婉,其哀怨,听者黯然神伤。至于儿女婚嫁,人生大喜,这是最值得显摆也最应该显摆的大事,结婚的头天晚上,就会把唢呐班请来,在门旁摆张桌子,好酒好菜地伺候着。村里的人家几乎关门闭户,男女老少有的站,有的坐,黑压压地把唢呐班围在中间,那嘹亮喜庆的唢呐声把乡村的夜晚演绎得有声有色。每逢这样的机会,唢呐手格外卖力,不断拿出自己的绝活,这不仅关乎自己的声誉,也关乎唢呐班的生存,这是对外宣传的好机会,他们绝不会放过这样的机遇。第二天,迎亲的队伍走出村头,唢呐手在前面带路,走一路吹一路,把婚嫁的喜庆洒满一路。有时路过一个村庄,有好事者往路中间横张桌子,放几条板凳,桌上摆几包烟,一壶茶,唢呐手们坐下来吸烟喝茶休息,这是当地的风俗,唢呐手不吹上一阵,这张桌子是不会抬走的。迎亲的响班多是两个唢呐手,一是轮流替换,二是以防不测。有时两家迎亲的队伍会相遇在同一条路上,唢呐手之间的比赛是逃脱不了的,周围挤满起哄的人群,唢呐手们累得满头大汗,如不是双方问事的私下斡旋,不分出个高低唢呐手绝不会罢休。其实,真正考验唢呐手的是在婚宴上,许多喝喜酒的亲朋好友为了助兴,当场出钱点曲叫唢呐手吹奏。这给唢呐手提供了一个挣钱的机会,同时他也会遇到很多难题,年长的爱点传统的老曲,唢呐手还好对付,最让唢呐手头痛的是青年人,他们喜欢时下流行的歌曲,一个唢呐手如果不能与时俱进,他不仅拿不到钱,还会遭到点曲人的奚落。尽管唢呐与人们的生活联系如此密切,但是,唢呐手的社会地位却很低,特别是在过去,被列为“下九流”之中。这种长期的歧视,流传下来却成为了人们见怪不怪的社会行为,直到现在,每逢哪家有红白之事,门旁廊下另设一桌,就坐的只有唢呐手。“唢呐不能登大雅之堂。”千百年来,这无形的枷锁像紧箍咒牢牢地扣在他们的头上,这也是唢呐手的传承多是家传的原因。现在,唢呐手授徒早已打破以往的界规,收徒办班的广告贴满村头巷尾,许多农家弟子进入高等学府,登上国家舞台,因吹奏唢呐成为艺术家的比比皆是。令人可笑的是,乡间的唢呐手作为民间艺人,一但走进乡村事主的院落,仍心安理得地坐在门旁的桌子前,长期的习惯竟成为唢呐手自觉遵守的规则。民间有句俗语:戏曲好唱,喇叭难吹。唢呐虽然活跃在民间,是典型的草根艺术,按孔、嘴形、指法、音阶、哨片、气息……但要学会吹奏熟练掌握这些基本功并非易事。唢呐手的传承主要以口传心授为主,学吹唢呐没有乐谱,全凭耳听心记多练。唢呐有八个音孔,手指要把八个音孔完全按严,不然,发出的声音就不准。吹奏唢呐往往比较费气,音越高,耗的气量也就越大。一般吹奏起来,不能无间歇地长时间表演,尤其是民间艺人,吹起唢呐来,互相比着较劲的就是持久的耐力。“循环换气法”是最常见的演奏方法,这样的吹奏能使气息饱满不息,使豪放嘹亮的唢呐声长时间的延续。初学唢呐的人首先要增加自己的肺活量,整天噙着芦苇杆对着水吹泡,经过长时期的练习,才能在日后面不改色长时间地一口气吹上半个小时。现在,这个在乡间风行了一千多年的古老乐器不断受到冲击,由西洋乐器组成的乐队倍受青年人的青睐。由唢呐手结成的响班不得不断增加新的元素,架子鼓、电子琴、业余歌手,这样的班子尽管在年长者眼里有些不伦不类,但是,令他们欣慰的是,唢呐依然是这个队伍中的主旋律。

转载请注明:http://www.0431gb208.com/sjszjzl/661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