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业论文
您现在的位置: 电子琴 >> 电子琴介绍 >> 正文 >> 正文

为百岁领队寻找接班人养老院这样接住

来源:电子琴 时间:2023/6/28
01:00

潮新闻记者张伟群实习生徐静怡

当前,“高质量老人”选择到机构养老,正成为一种趋势。他们阅历丰富、经济稳定,对美好晚晴生活有着较高的品质追求。

那么,养老院如何“接住”这一波新需求、新流量?

记者在采访中听说了一件十分有趣的事情:最近,杭州市社会福利中心的工作人员,刚刚了却一桩心事,通过不懈努力,他们终于为院内社团太极拳队的百岁领队张蕉棣找到了合适的“接班人”。

这群工作人员,为什么煞费苦心要做成这件事?记者走进杭州市福利中心寻找答案。

图说:张蕉棣在弹电子琴。

百岁老人要“传棒”

年轻社工来物色

“生活需要‘搞搞儿’。”张蕉棣用平淡的话语,说出百岁人生的智慧:任何时候追求梦想都不算晚。

她曾是一名小学老师,业余喜爱电子琴、唱歌,退休后免费教人跳迪斯科广场舞20多年。都说学海无涯,她从80岁开始师从知名太极拳师傅,近20年的“运动生涯”基本以太极拳为主。

88岁那年,张蕉棣和老伴住进杭州市社会福利中心。很快,她的太极拳专长被工作人员“盯”上了。不久,一支老年太极拳队组建起来,她当仁不让成了领队。

“不下雨就在外面打,下雨就在大厅打,我们风雨无阻。”张蕉棣介绍起自己的队伍,语气十分骄傲。这支太极拳队每天早晨7时30分准时开打,作为领队的张蕉棣,一般7时左右就会到,摆好音响、练习招式,有条不紊。一旁,年轻的工作人员伺立着,随时等候老人的需求指令。

“我是老师嘛,自然有‘职业病’,习惯备课。现在教太极拳,当然也要备课。”张蕉棣掐指一算,每天跟着她练拳的,毛估估将近30人。

前不久,儿子提醒道:“妈妈,你现在这么大年纪,还是不要再当领队了,队伍建设不能青黄不接啊。”

张蕉棣这才意识到:自己已经岁了,虽然还打得动,但太极拳队需要“新鲜血液”补充,是时候把“接力棒”传下去了。

那么,找谁来“接棒”呢?

社工科的小程和同事们,听说张蕉棣的想法后,马上张罗起来:每周,这帮年轻人都会到太极拳队点名、辅导、陪伴,不动声色地观察每位队员的身心状态。

图说:杭州市社会福利中心邀请孩子们来为老人庆祝重阳节。

谈话、考察、推举

新老领队顺利交接

社团要换领队,成员的意愿很重要。除了暗中观察,小程和同事们还开展了一对一民主谈话,询问太极拳队中每个人的想法。

对于接班人,张蕉棣有“三点”要求:年轻一点,负责一点,勤快一点,需要身体健康,一年四季天都能带队出操。

对于新领队,队员们则希望:动作到位,有真功夫。

按照张蕉棣和队员们的要求,小年轻们忙活起来。

先是找到王阿姨。她动作漂亮,学习的时间也长,但她每到周末要回家,不能做到全年无休。

又找到徐大伯,他每天总是第一个出现在训练场,出勤率杠杠的。但徐大伯觉得,自己的能力尚不足以匹配领队这个光荣职位,再三婉拒……

想在近30人的队伍里选出一两个合适的,还真不容易。

张蕉棣反倒气定神闲,因为她知道,福利中心的小年轻们都会把事情安排妥当。

经过反复沟通、考察,最终两个人选“浮出水面”:分别是杨大伯和沈阿姨,他俩都是80岁出头的“年轻人”,学习时间较长,动作规范到位。

领队的“接力棒”交接了。但在这个新老交替的磨合期,社工科工作人员还是请张蕉棣发挥“传帮带”作用,目前由她和两位新领队在队伍最前面领操,以顺利渡过交替期。

图说:杭州市社会福利中心老人过集体生日。

与老人“对唱三组歌”

让他们有事干、有人爱、有期待

采访至此,文章开头的疑问“为什么要干这件事”,也就有了答案。

新时代,养老院要怎么“接住”老人的新需求?杭州市社会福利中心主任孙晓冬认为,这是一个非常好的提问。

他告诉记者,就像山歌对唱,有呼有应,才能把歌唱好。当前,该中心正在和老人“对唱三组歌”——

第一组歌,《你知道我在等你吗》对《往事只能回味》。老年人往往陷于回忆,养老机构要做好等候和倾听,听老人讲光辉岁月,讲过去的故事。

第二组歌,《爱你一万年》对《我是一只小小鸟》。老人的需求就像歌词里唱的,是为“寻寻觅觅一个温暖的怀抱”,养老机构要用十足的爱心、耐心去接纳老人,为他们默默付出。

第三组歌,《明天你是否依然爱我》对《向天再借五百年》。老人容易对健康和生命延续产生焦虑,养老院一方面要营造活力氛围,让老人感受世界的美好;另一方面,要珍惜和老人在一起的每一天,让他们爱足机构每一天。

除了“唱好对歌”,杭州市社会福利中心还努力为老人创造“四美”——

美好环境。现在的养老机构越建越美,无障碍设施、适老化改造做到每个角落,如果老人觉得比家里漂亮、方便、安全,就会选择住到这里来。

美好服务。除了护理、照料,丰富精神文化生活是美好服务的重要体现,老人在机构的幸福感、获得感、安全感,很大一部分来自这方面。

美好保障。在医疗、餐饮等方面,大幅提升保障能力。社工为老人组织各类活动,分析老人行为,解决共性问题,个案以更有针对性的方式解决,保障老人身体健康、心情愉悦、生活美好。

美好评价。养老机构应该是开放式的,主动出击展示自己,打破外界对于养老机构“圈养”老人的刻板印象,赢得老人、家属和社会各界的认可。

孙晓冬感慨道,曾经有人说,进养老院就是“三等”:等吃饭、等睡觉、等离开,但如果我们真正建立一座现代化养老机构,就会培育出许多“三有”老人:有事干、有人爱、有期待。

“转载请注明出处”

转载请注明:http://www.0431gb208.com/sjszlfa/525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