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业论文
您现在的位置: 电子琴 >> 电子琴图片 >> 正文 >> 正文

80年代孩子怎么上艺术班80后城市孩

来源:电子琴 时间:2022/10/16
白癜风涂抹药物 http://baidianfeng.39.net/a_bdfys/140326/4361678.html

80年代末弟弟在用我小时候的钢琴玩具弹奏。

最近几年,需要上各种兴趣班艺术班特长班的00后10后孩子们被称为“最命苦一代”,很多50后爷爷奶奶和80后爹妈都在网上吐槽自家孩子的苦难童年。其实不管什么时代,只要家庭条件不错,很多父母都会选择让儿女在童年时接受艺术熏陶。比如作者童年时的80年代,当时城市里一些经济条件不错的家庭也会给孩子报各种艺术班兴趣班,而不幸的是,作者就是第一代“苦难童年受害者”。

手风琴班上的集体越狱

之前的文章说过,作者年生于银川,但幼儿园有几年是在北京上的。当时我奶奶是外经贸部(也就是现在的商务部)幼儿园园长,作为当时全国条件最好的幼儿园之一,那里也有各种各样的兴趣班艺术班。而作者的苦难也是从那里开始的。

年,当时才4岁多的作者被送到那里上中班,然后就被奶奶强制报了幼儿园里的手风琴班。当时全幼儿园大约有20多个中班大班小朋友一起学手风琴。我们幼儿园是全托,也就是家长周末才把孩子接回去,于是每天晚上吃完饭后,孩子们胸前的围兜兜还没摘,就排着队被老师领着去各种兴趣班。

记得当时除了手风琴班以外,幼儿园根据孩子的智力发育和兴趣安排了美术班、歌唱班、手工班……然后最没艺术天赋的大多数小朋友被安排在了幻灯班,就是大家排排坐一起观看用幻灯片播放的动画片,然后老师站在一边讲故事。

结果就是这帮孩子最招人恨。每次吃完晚饭,我们怀着无比艳羡的眼神看着他们被老师领进放幻灯片的大教室,等他们回来就会绘声绘色给我们讲在幻灯班老师又给他们讲了什么故事。而我们却被半强制拉到手风琴班,摆弄那个永远弹不好的小手风琴。

手风琴分左右两边,弹奏主要靠右手的琴键,左手控制的好几排黑点起和音的效果,当时老师叫左手的黑点为“贝斯”,然后两个手一边弹,一边还要用胳膊的力量让中间的风箱一会伸,一会缩。看起来很神气,但对于四五岁的孩子来说,可是要命。

记得当年只用右手单手弹的时候,我和其他小朋友很快就可以掌握一些像小星星,小燕子这样简单的歌曲,但左右手连弹可是要了我们的命。作者从小左右肢体不协调,每次右边弹好了,左边就一塌糊涂;左边节奏合适了,右边又一塌糊涂。眼巴巴看着别的小朋友已经熟练地开始双手弹奏,我和仅有的几个小孩各种羡慕。

越是弹不好,就越不想学。然后有一天我们几个弹得最差的小朋友终于策划了一个“越狱”计划。吃完晚饭后老师照例领着孩子们分别前往各个兴趣班时,我们神不知鬼不觉溜进了幻灯班的队伍,然后跟他们一起坐在小板凳上看幻灯。记得那天讲的是丑小鸭的故事——真好看啊!我们看得入迷,浑然不知因为发现少了四五个小孩,外面找我们已经找翻了天……

幼儿园琴房里的嚎啕大哭

经过了几次偷跑,大哭之后,奶奶才发现我的确和手风琴没缘分,所以后来手风琴虽然还在学,但学的有一搭没一搭。但不久后她又重振旗鼓,因为幼儿园里新开了小提琴班。当时好像苏联电影《小小少年》正流行,一个帅气的小正太肩上放着小提琴深情弹奏,多美好的画面啊?于是奶奶花了不少钱给我买了儿童小提琴,又开始让我学这个。

可惜理想很美丽,现实很骨感。对上幼儿园的我来说,小提琴比手风琴更像一场噩梦。因为从一开始,小提琴就需要一手拿着琴弦来回扫,一手把着琴颈摁和弦。我一拉琴,两边配合得像狗屎不用说,摁和弦的右手还经常被琴弦压得生疼。想想大叔当年粉嫩粉嫩的小手指肚,弹了两节课下来直接被琴弦给割破了……

于是上第三节课时,我开始了我的造反大业。一开始是老三样,偷跑,大哭,装傻充愣。可因为手风琴是幼儿园的,而小提琴是各家自己买的,看在家里为我学琴花了大钱的份上,这次奶奶没惯我的毛病,而是找老师在一旁紧盯。偷跑就拖回来,大哭就吓唬威胁,装傻就直接横平举伺候……如是几次,我终于彻底崩溃。

记得当时肚子特别饿(小提琴班被改到上午),然后问老师什么时候能吃饭。没想到却被老师威胁:“拉不好琴就别想吃饭了!”然后我开始大哭。早已司空见惯的老师完全不为所动,我索性趴到地上,边哭边打滚,然后嘴里还在控诉:“你们都是坏人!你们残害祖国花朵!我要去派出所找警察把你们统统抓起来枪毙!”

当时一帮老师听得又好气又好笑,于是几个阿姨有劝的,有骂的,还有去找园长也就是我奶奶的,小提琴班别的小朋友则琴也不练了,坐在一旁看热闹。更有些原本就对练琴不满的,也跟着起哄架秧子还是大哭大闹——一时间琴房里一片大哭,不知道的还以为是医生来给小朋友打针了……

奶奶冲进来时看到的就是这么一幅场景。后来据她说,当时从朝阳区少年宫请来的老师非常不满,说捣蛋的孩子就要清出去,要不这课没法上了。于是我的小提琴生涯也终于宣告结束,刚买了不久的小提琴被卖给了班里一个小姑娘。

后来大班快毕业的时候,班上搞联欢会,买了我琴的那个小姑娘拉了一曲《白毛女》艳惊四座,然后还喜滋滋向我炫耀:“我爸说这琴还是买你的呢!”然后咱当时幼小的内心中五味杂陈,人生第一次隐隐有点后悔的情绪——要是我在台上拉琴,那该有多风光啊!?

可惜人生没有如果。北京的幼儿园生涯结束了,我又被送回银川上小学。然后此后,我开始了人生第一次地狱式的练琴折磨。

被父亲关在屋里连弹六小时《小鸭子》的噩梦

其实上小学前,虽然经常耍小性子,但好歹我在幼儿园断断续续学了一年半手风琴,好歹也有了一定基础。但可能我爹觉得手风琴不够高雅,于是不知受什么影视剧毒害的他决定让回到银川的我学钢琴。当然,那年代别说普通家庭,就算对经济条件不错的家庭来讲,一台钢琴也是天价。于是他利用去日本出差的机会给我买了一台大大的卡西欧电子琴,先从这个开始学起。

要说上小学了,我也算懂点事了,因此不像在幼儿园那么排斥学琴。我爹还专门为我聘请了一位同事,当时宁夏教育学院音乐系的钢琴老师李世民,每周末教我和另外两个小朋友学琴。奈何本人从小协调性差,外加生就十根粗粗短短的胖手指头,因此学起琴来事倍功半。

记得当时李老师曾点评我们几个弟子,说两位姓高的姐妹将来可能成为钢琴演奏家,而对我和另外一个男孩子,李老师叹了口气说:“就当培养一门兴趣吧……”可惜这门兴趣最后也半途而废。为什么呢?因为我爹当时令人发指的逼迫……

当时每周末我们学习了新的曲子新的指法,然后一周的时间里就是自己在家练琴。钢琴方面用的汤普森儿童教材,还有一本电子琴儿童琴谱。虽然老师说我没天分,但至少第一年我们的进展还都挺快的,几个月时间就能弹奏完整的儿歌曲目。

印象特别深的是有一次老师教了同在宁夏的作曲家潘振声创作的儿歌《小鸭子》,让我们回去联系。一开始我弹得的确错误百出,正好原本经常出差的我爹在家,因为当年他在《读者文摘》上看过一篇写贝多芬怎么刻苦练琴,练到手指发烫的鸡汤文,于是周日中午吃完饭,他直接把我关在房间里让我弹一下午!我亲爱的爹,你也不想想人家贝多芬弹得是啥——月光奏鸣曲!我弹的是啥——小鸭子!这中间有可比性吗?这么简单一首儿歌有必要反复弹一下午吗?

奈何当年老爹完全没有意识到这中间的区别。于是家属楼下的小朋友在欢乐地玩耍,而我苦逼地在房间里翻来覆去,一遍一遍反复弹“我们公社养了一群小鸭子……”弹了两个小时,每一个音节,每一个手指的变化都能背下来了,可不行,就要在房间刻苦练习!他就在外面听,只要屋里琴声一断就要进来打人。

于是机智的我发现了电子琴上的一个神秘功能——录音。摁开录音按钮然后弹上一遍,以后电子琴就会自动播放刚才的弹奏。好不容易解放出来的我开始在房间里看童话故事,只剩电子琴复读机一样一遍一遍重复那令人作呕的小鸭子。

在客厅听得十分满意的我爹决定切一盘水果奖励一下我,结果兴冲冲端着水果进屋,脸色却晴转雷暴,直接就是一顿好打……然后他发了狠,直接打开了我房间门,时时刻刻在外面盯着我有没有偷懒。就这样一首小鸭子我从中午12点半弹到晚上7点新闻联播,连6点半我最爱的米老鼠唐老鸭都没看上。

记得当时好不容易得到停止的允许,兴冲冲打开电视,然后看到熟悉的米老鼠唐老鸭片尾字幕,我哇的一声坐在地上委屈地大哭,从此开始对弹琴产生了巨大的厌恶。

后来更是如此,似乎我会弹琴成了爹妈一项值得炫耀的成果。每次家里来客人,总是强行要求我坐到电子琴前给客人表演,从一开始的小鸭子一分钱,到后来的雪绒花音乐之声……其实他们不知道,每次我脸上笑嘻嘻弹着琴,内心却充满了反感,甚至几次想往电子琴上浇水让它坏掉。

90年代初,我们家从教育学院搬到了玉皇阁南街,摆脱了李老师的“魔爪”,我爹又从宁大音乐系请来一位学钢琴的女生给我当家教。记得当时只有周末有时间跟家教学琴,为此爹妈不惜剥夺了我每周末回新城姥姥家的机会。那次我直接在家大闹,乱摔乱砸,还对女老师很不礼貌。人家一看怎么是这么个熊孩子,于是说什么也不教了,然后告诉我爹,这个年龄的确不适合强制性让孩子学琴,会激发逆反心理。于是后来女老师辞职后,父母再没给我请过新老师。然后我的钢琴水平也堪堪停留在儿童钢琴初级的水平上……

后来3年级时银川21小的班级新年晚会,当时有小朋友带了电子琴,记得我还上去弹了一首《小熊和洋娃娃跳舞》。那应该是我唯一一次发自内心自愿自发的电子琴表演,果然收获了很多同学的惊叹羡慕。好像那时候我就有点想继续学琴,但当时家里有些变故,因此也没有人管这个事。

很多年以后,当年跟我一起学琴的高家姐妹真成了钢琴演奏家,当时已参加工作的我偶尔在音乐厅听到高家妹妹的演出,内心有点后悔。想想如果当时父母能顺着我的兴趣引导培养,也许如今的我也能弹得一手好钢琴吧?

唯一获奖的艺术兴趣——写意画

小学五年级时,我又被送回北京奶奶家。作为拥有高超艺术水准的知识分子家庭(不是反话,我爷爷退休前是中央美院的美术史系系主任,也是拿国务院津贴的西方美术史界泰斗),奶奶在我的艺术之路上屡战屡败,屡败屡战。她当时想我对乐器演奏缺乏天赋,那不如尝试下美术。爷爷是研究西洋美术史的,但西方油画什么的专业含量太高,不如从中国国画的写意画开始打基础。

于是当时奶奶家居住的朝阳区和平街八区居委会请了一位退休国画家到居委会屋里给社区孩子上课,奶奶也给我报了名。这次的国画班印象中我倒是规规矩矩去学了,每天念念叨叨什么焦浓重淡清,然后从爷爷家储藏室翻出一堆画工笔画的熟宣抱着去上课,后来经老师纠正才知道写意画要用生宣纸,这样墨色才能渲染开……

为了表扬我认真学画,奶奶特意带我去了北戴河玩。

一开始打基础,然后画金鱼、画螃蟹、画虾,直到后期开始画花草,藤蔓这些东西,可以说当时的国画班我倒是进步很快。记得我当时就读的朝阳区和平街四小(好像现在更名为和平街中心小学分校)举行学生兴趣展,我随便拿了张前两天画的螃蟹去交差,没想到被学校直接交到了朝阳区教委去参评,还得了个朝阳区儿童书画赛三等奖。印象中那是我此生唯一一次因为艺术表演得奖。当时捧着奖状,心里觉得一定要把国画学好。可惜后来随父亲迁到山东威海生活,没人再给我报国画班,也就无从继续学习了……

来到威海后,我也上了初中。当时的母校威海一中(后来初中部单独分出来成立了威海实验中学)也非常注重素质教育,记得我们刚入学,学校的音乐老师就来班上选人参加学校军乐队,我被挑中安排到军乐队学习圆号。初一时那位挑人的音乐老师后来大大有名,就是创作《常回家看看》、《中国娃》的作曲家戚建波老师。当时分给我的圆号喇叭螺丝有点问题,必须戚老师亲自安,才能转到圆号上。然后军乐队每次外出表演,我就成了戚老师的跟屁虫,需要他帮我安圆号。记得十年前我去采访威海人居节,见到戚建波老师时,他早已想不起来我是谁,但一说当年的圆号跟屁虫,他立刻把我和当年那个孩子对上了号。

可惜虽然也能吹一些乐曲,但到底这个兴趣随着后来上高中还是荒废了。如今快四十岁的我,虽然几样乐器都了解个使用方法,也有基本的艺术鉴赏力和音乐领悟力,但只比一窍不通的门外汉好一点,非常可惜。从我那十年艺术班的经历总结出一点经验教训,可以拿给现在送孩子进艺术班的家长参考:

一,报所有艺术班,最重要的依据是孩子的兴趣,第二是天赋。如果是孩子不喜欢的艺术千万别报,勉强报了也学不出来,只会增加孩子的逆反心。二,艺术训练要适度,千万不要在孩子已经不想学的时候逼着孩子去做。尤其是8岁以下儿童,你越逼迫他越反感。三,艺术训练尽量不要占用孩子大量的玩耍时间。四,学习艺术难免会出现困难,这时候要多鼓励,多采取激励机制,同时也可以引导孩子通过艺术表演,获得同龄人或学校老师的夸赞,这样孩子才会有动力。五,学艺术切忌浅尝辄止,样样通样样松。一开始就应该确定好方向,让孩子专心学一门艺术,然后坚持多年,只有这样孩子将来才有可能在这门艺术上达到比较高的水平,增添自己的生活技能。以上就是我切身体会出的一点心得。如今我们这些80后甚至90后的子女们也加入到了艺术班的学习行列中,因此希望家长们多吸取前人教训,给孩子培养出真正的艺术技能。

转载请注明:http://www.0431gb208.com/sjszlff/197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