喜欢囤物是很多中老年人的共性,上期话题我们聊的是“断舍离”。有些旧物凝结着满满的青春与回忆,老年人舍不得丢掉。本期话题,本报邀请了3位儿女,看他们如何帮父母归置舍不得丢掉的旧物。
为旧物辟出专属空间
受访者:陈静怡27岁
一台录音机、一个存钱罐、一个胭脂盒……陈列在我家书房写字台上的每件旧物,我都能说出一段动人的故事来。父母舍不得丢掉,我便帮他们好好珍藏。
我们搬过两次家,但这个早已破旧不堪的录音机,母亲一直保留着。录音机上的陈年锈迹,擦都擦不掉。
母亲爱唱歌。年父母结婚时,父亲穷得要靠亲朋邻里接济,但还是咬牙给母亲买了一台录音机。每日清晨打扫卫生时,母亲就会打开录音机,《粉红色的回忆》《请到天涯海角来》……欢快的旋律经常响彻整个小院。母亲说,边听边哼,干活也不觉得累了。后来,父亲还经常用空白磁带帮母亲录歌。
胭脂盒是母亲出嫁时从娘家带过来的,听说是外曾祖母那辈留下来的。一次,父亲不小心碰到,把盖子打碎了,母亲都没舍得扔掉,而是从里面用胶带把它粘合起来。母亲也从没往里放过胭脂水粉,但她说那是一种传承,将来还要传给我。
颜值不高又无处摆放的旧物,我曾无数次打算下黑手把它们丢掉,但听母亲讲完背后的故事,便有点不舍。于是,我在写字台上为它们腾出了一块地方,统一靠墙摆放,先放录音机,再把另外几件摆在上面,整齐又不占地儿。而此前,录音机被母亲放在了阳台的书架上,存钱罐和胭脂盒摆在了本就不宽敞的电脑桌上,琐碎且凌乱。
见我为它们辟出专属空间,母亲很开心……
旧物也可新用
受访者:梁贝贝31岁
我家阳台上摆放着一个橙色的木头柜子,上面满是岁月痕迹。它原本在母亲的卧室里,是我把它挪到了这里。
这个柜子是母亲让木工舅舅给做的,从我记事起就在。柜子不大,敦敦的长方体。打开两扇柜门,上面是两个抽屉,下面是两层隔断。不精致,不漂亮,颜色深浅不匀,工艺也不精巧。
记得小时候,母亲还为这个柜子上了一把锁,钥匙始终在她手里。在那个年代里,一个家庭中,能锁住的家当没有什么。我哭闹时,生病时,拿回奖状时,过年过节时,就是母亲开柜的日子。开柜的那一刻,成了那些年我最渴望的事。
柜子打开后,母亲会从里面拿出糖、罐头、桃酥、麦乳精、午餐肉……印象里,这一个柜子,会满足我对美味的一切渴望。
长大后,特别是搬进楼房后,我越来越觉得那个柜子碍眼,放在哪儿都觉得和整体家装风格不搭。我要扔掉,母亲不肯;我说放到地下室,母亲也不愿意。她说,为了做这个柜子,还和舅妈吵了一架呢,舅妈指着她的鼻子骂,“嫁出去的女儿泼出去的水,还天天回娘家要东西”。后来,舅舅瞒着舅妈在同学家夜里赶工,才为她做好了这个柜子。因为得来不易,所以母亲倍感珍惜。
一次大扫除,我发现阳台侧面的位置刚好可以放下这个柜子,与其放在卧室里占空间,不如物尽其用。征得母亲同意,我便把它挪到了阳台,充当了花架和杂物柜。
为母亲打造储物柜
受访者:赵佳伟38岁
母亲今年63岁,不到50平方米的房子里,几乎被她的家当塞满。在我看来,母亲甚至有点“恋物癖”,喜欢攒东西。
媳妇儿每次回我家都会用开玩笑的口气抱怨,“都快没地方下脚了”。威逼利诱,各种办法都用上,想让母亲打包丢掉,可她又觉得每一件都有用,扔哪一件都可惜。没什么大物件,都是些零零碎碎的杂物。
扔掉,这个办法行不通,学过家装设计的我,便决定为母亲打造一个储物柜,为老物件重新“安家”。我曾在同事家见过这样一个不显眼的柜子,想照猫画虎。
我发现最合适的位置是卫生间到客厅的过渡处。我就在房顶下方50厘米的位置(比卫生间的门略高一点),固定了一块木板,而后用水泥固定且找平。在墙体侧面加装柜门,两侧抹上水泥,最后全粉刷成白色。如此一来,一个长约1米高约50厘米的储物柜就造好了。整体看上去,像是在墙上掏了个柜子。
母亲一开始还担心柜子不够结实,在放置了几个稍微有些分量的物件后彻底打消了疑虑。我小时候弹过的电子琴、我刚上班时发的电饭锅、她听时课领回的餐具……凡是能塞进柜子的物品,都被她踩上椅子乐乐呵呵地塞了进去,嘴里还念叨着,“这下好了,不愁没地儿放东西了”。
看到母亲满足的表情,我也小有成就感。
晨报记者张娜文/摄
转载请注明:http://www.0431gb208.com/sjszlff/532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