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面有请33号选手熊翎好。”年8月27日,上海国际青少年钢琴大赛总决赛上,主持人念出下一个比赛选手的名字。
四川赛区非专业院校青年A组的熊翎好,由妈妈林春蓉扶着,一步一步走到钢琴附近,转身把手放在胸前向评委处鞠了个躬,再由林春蓉扶着坐在钢琴前。熊翎好双手搭在钢琴上,《悲怆奏鸣曲》第一乐章顺着指尖行云流水般倾泻而出,贝多芬的音乐与熊翎好的命运交相融合,感染着听到琴声的每一个人。
她弹奏钢琴的视频被媒体录下来后发布到网上,迅速登上微博热搜,阅读量达到了2.3亿次。但让人震惊的是,眼前这个拥有高超琴艺的18岁女孩,自幼全盲,凭借肌肉记忆弹奏《悲怆奏鸣曲》。8月30日,红星新闻记者对四川绵阳女孩熊翎好进行了专访。她从不回避自己是个盲人,认为这并不是自己的缺陷,而是特点。“这让我能更用心去感受一些东西了。”
↑熊翎好在练琴(资料图摄影陶珂)
①黑暗
因早产吸高压氧失明后偶然接触钢琴
成都市特殊教育学校里,熊翎好吃过午饭,走上教学楼二楼,向右转弯,直走三四十米,上几个台阶向右转进大会议室,靠着栏杆直走二三十米,再向右转沿着舞台的边走十多米,就有一架钢琴位于舞台右侧正下方。
通往学校琴房的路,她已经走得得心应手了。
她用手摸索着找到钢琴,将琴罩拿下,拿出琴凳调整好,找到最中间的位置,坐下来开始练琴。先练钢琴老师留的《哈农》作业,练音阶琶音,基本功结束之后,开始练习新曲子,然后一首一首过之前的曲子……这是熊翎好住校期间每天给自己安排的必做功课。
从她认准钢琴的那一刻开始,她就知道自己会比任何人都难练好。但是这样的日子她无怨无悔地坚持了12年。
年春天,熊翎好在四川省绵阳市出生。因为早产了4个月,刚生下来的她只有两斤多重。在保温箱里吸氧两个月,熊翎好脱离了生命危险,却也失去了看这个世界的机会。大人们发现熊翎好眼睛看不到的时候,她已经9个月大了。有人在她面前放了几个玩具,但是她的眼睛并不会跟着转动。医生诊断发现,熊翎好因为吸高压氧气,导致眼底病变致使失明。
但母亲林春蓉一直没有放弃,和丈夫一起带熊翎好去北京、上海、青岛等地求医,均无果。
熊翎好从小喜欢听碟片里的儿歌,听完就能在电子琴上弹。林春蓉觉得弹得还挺像,就让她玩着学了两年电子琴。6岁逛街时,熊翎好听到培训学校传出的钢琴声,就问林春蓉“妈妈,这是什么?这个真好听”。
“可是你看不到,学这个会很困难。”“妈妈我喜欢这个。”
虽然没有接触过钢琴,林春蓉最终把钢琴搬回了家。
当时的小熊翎好能听出来电子琴没有钢琴好听,长大了才知道,不喜欢电子琴,是因为它的键盘软,无明显强弱,很难表现出更丰富的感情。
林春蓉从没想过把女儿向钢琴家的方向培养,但令人意外的是,熊翎好在钢琴上很有天分。6岁学习钢琴,12岁考过十级。作为一个盲人,她的钢琴技术进步速度超越了自己,也超过了很多同年龄的琴童。
↑8月29日,熊翎好参加上海国际青少年钢琴大赛闭幕式摄影李胤萱
这次参加上海国际青少年钢琴大赛,熊翎好晋级总决赛并获得了一等奖。组委会还为她另设了一个“最佳勇气奖”。虽然与特等奖失之交臂,但是熊翎好感觉上海之行已经很满意。“如果让我晋级(总决赛第二轮),我可能会觉得组委会不太公正,是因为同情我才让我过关的。没有晋级,这让我感觉到了尊重。”
②微光
放弃玩耍练钢琴一个键一个键摸着弹
令林春蓉最感动的是,熊翎好认准钢琴之后,从来没有想过放弃。哪怕下大雨,熊翎好都会坚持去上钢琴课。
以前,林春蓉骑30分钟电瓶车送她去上课,一下雨,小小的熊翎好坐在后座上,缩进妈妈的雨衣里避雨。“现在回想到这些,还很温馨。”
小时候,别的小朋友们都出去玩,熊翎好也会纠结,“他们都玩,我还得去练琴,想想有点不公平。”但是出去玩了就不能弹琴了,想想看,还是坚持弹完吧。
6岁刚学钢琴的时候,熊翎好的耳朵还没有被“磨出来”,很多音符听不出来是什么音,就只能由启蒙老师唱一句,熊翎好弹一句。她和老师都着急,实在听不出来,老师就只能硬把她的手指头掰着放在琴键上相应的位置。
当时手小的她,单手连八度都够不到,她就一个键一个键摸着弹。后来她发现这种办法不行,于是改变思路,每到那里就多练形成习惯,肌肉自然知道下一个音符是在琴键的哪个位置。
有的音需要三四个键同时摁下,熊翎好也听不太准,她会根据音符的“色彩”来猜测,是听起来更宽阔明亮,还是更灰暗悲伤一点。有时候只能根据自己听到的右手主旋律来搭配左手的音符。这样的正确率能到达70%,剩下的需要靠钢琴老师一个一个纠正。
这些日复一日的不便,也为她之后喜爱的伴奏、谱曲打下了基础。
↑熊翎好在练琴
绵阳师范学院音乐学院教授陈林已经教了熊翎好6年钢琴。这是他第一次教授盲童弹钢琴,对于他来说,既是幸运,也是挑战。
在遇到陈林之前,熊翎好已经考过了钢琴十级。对于弹奏技术,陈林就手把手地教,熊翎好把手放在陈林的手背上,感受着老师手腕放松、手指触键的变化以及手指跑动等。
去年陈林告诉她,熊翎好,你要学着自己看盲谱。然而市面上的盲谱太少了,据熊翎好所知,只有贝多芬的《悲怆奏鸣曲》《月光奏鸣曲》,还有一些肖邦名曲等曲目有盲谱。林春蓉特意跑到北京找人借了几张。盲谱上不同的点数代表了钢琴上不同的音符。可是熊翎好并不习惯用盲谱,十几年的学琴过程中,已经让她养成了听着音乐直接在钢琴上演奏出来的习惯,用手摸着盲谱弹奏反而容易打断整个旋律。
↑用盲文书写的《黄河颂》琴谱
让陈林好奇的是,熊翎好可以自己在网上搜索作曲家和钢琴作品的介绍。“我不知道她是怎么自己完成这些的。每节课熊翎好都要录音,课前她调试的时候,屏幕漆黑一片,上面有特别快的语音提示,我都听不清,但她很快就告诉我调好了。”
③光明
喜欢人物传记文学和音乐让她走得更远
熊翎好认为对于自己的学琴之路来说,眼睛看不到不是缺陷,而是自己的特点。“这让我更能用心去感受一些东西了,我的感受更主观。”
年,熊翎好从绵阳老家转到成都市特殊教育学校念小学六年级。在班主任谢晓莉老师的印象中,熊翎好是一个特别爱看书的女孩。“语文老师布置的书目她都会看。”
熊翎好喜欢讲人性、民间习俗的书和外国名著。但她最喜欢的是人物传记,《海伦凯勒》《贝多芬》《郎朗》《富兰克林》……从这些书籍中,她找到了真实的自己。“郎朗在七八岁的时候,一天就会花七个小时弹钢琴,而我只能练习四到六个小时,看到他之后,我发现自己还差得很远。”熊翎好滔滔不绝地讲述着她为什么喜欢这些书。
小时候,妈妈给她买了很多书,每天都会读给她听。慢慢地,她喜欢上了读书。后来学会了盲文,她就自己看书。现在手机上有听书的APP,大部分名著都有人读,她也会在上面听蒙曼、郦波的课。文学和音乐带着她走到了很远的地方。
↑妈妈给熊翎好买了很多书籍
“幸运”是熊翎好经常挂在嘴边的一个词。“比起很多人来说,我的身体还很健康。父母感情好,很照顾我,想学钢琴,妈妈就支持我,喜欢的书,妈妈都会给我买回家。”
熊翎好还幸运地遇到了很多朋友。第一次在成都住校时,她找不到教室和宿舍的路。心里很想让别人帮助自己,但是嘴硬,不想告诉别人。想练琴,不知道琴房在哪,一着急在宿舍喊了句“我练不了琴,你们说怎么办吧”。
“当时我很幸运,遇到了特别包容我的同学。他们带着我一遍一遍地熟悉校园。现在想想还有点后悔,自己乱发脾气。”两三个月后,她基本熟悉了校园的布局,也能轻松找到自己最爱的钢琴。
现在熊翎好养成了一个新的习惯,她每天晚上会在跑步机上跑五六公里,已经坚持了一个月。“我想减肥,也在学美声,跑步可以锻炼肺活量。而且钢琴上有的音符需要用全身力气爆发,跑步也对体力有帮助。”
↑熊翎好
在林春蓉看来,自理能力也很重要。她慢慢教会女儿用微波炉、电饭煲。平时熊翎好起床后会自己把馒头、鸡蛋、牛奶热一下。妈妈用电饭煲蒸馒头、蒸饺子,她也在旁边学。妈妈包饺子的时候,她也凑上去尝试。上次学会用燃气之后,她在妈妈外出时开燃气煮熟了小白菜。胆大的熊翎好,让妈妈生气了好久。
④“看见”
钢琴让她规划未来想考北京的大学
几乎每个假期,林春蓉都会带女儿出去玩,青岛、上海、北京、香港……每到一个地方,林春蓉喜欢带她去各地的山水风光和博物馆,把周边的事物念给她听。很多朋友都好奇地问林春蓉,你女儿都看不到,那你为什么经常带她出去玩?
因为林春蓉相信世界上美好的东西很多,女儿一定可以感受到这些。她会给女儿描述,山是什么样的,树的名字叫什么,天是浅蓝还是深蓝色的,云彩是什么形状的。熊翎好就蹲下来,抚摸小草、闻小花的味道,把手探进溪水中感受水的流动,倾听水击打在石头上的叮叮咚咚……这些旅行成为了熊翎好最快乐的记忆,也成为她演奏和作曲中想象的来源。
↑熊翎好外出游玩,感受溪水的流动
年,她曾以一首原创歌曲《梦中的小狗》登上了江苏卫视《歌声的翅膀》节目。年母亲节那天,熊翎好送给了林春蓉一首歌《妈妈我爱你》,她记得给声乐老师弹的时候,老师还在课堂上哭了。林春蓉始终记得里面的歌词:“谢谢妈妈一路的陪伴,教会我如何坚强。”最后一句是“妈妈我爱你”。弹完之后,妈妈抱她抱得很紧。
对于未来,熊翎好制定了不同阶段的目标。年,她会迎来高考,她的目标是北京联合大学。在全国三家盲生单考单招院校中,她最喜欢的是北京联合大学。那里有她喜欢的音乐表演、音乐编曲专业。而且如果能考到北京,就能经常去旁听中央音乐学院的大师课。读完大学,她要去考研或者出国读书,学习专业的谱曲作词,成为一名专业音乐人或者从事音乐教学。
她把自己的未来规划得清清楚楚,她认为作为一个18岁的成年人,对自己的每个选择负责。
⑤世界
学会用“手”看见成为全国自强模范
8月27日中午,总决赛之前,熊翎好穿上淡黄色礼服让妈妈给自己拍照。“她现在长大了,爱美了,喜欢照相发朋友圈。”林春蓉的语气里有说不出的宠爱。朋友圈里,熊翎好告诉自己“今天我是最美的,加油!”
熊翎好的
转载请注明:http://www.0431gb208.com/sjszyzl/132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