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业论文
您现在的位置: 电子琴 >> 电子琴发展 >> 正文 >> 正文

云南非遗民族乐器的春天文化创新引

来源:电子琴 时间:2024/9/30
云南作为中国少数民族种类最多的省份,拥有着得天独厚的少数民族文化资源,其中少数民族音乐文化更是独具魅力,我们有幸采访到云南少数民族音乐国家级非遗传承人杨健老师,今天,“云文创”就要带大家一同去领略云南少数民族非遗乐器的神秘魅力。提到杨健老师,我们就不得不提起杨健老师的父亲——薛文安图片来源于蜂鸟网薛文安老师从事民族文艺工作多年,曾参加云南省民族乐器改革组,进行民族乐器的研制工作,推动了云南少数民族乐器的继承和发展。杨健老师自幼随父亲学习民族乐器制作和演奏,现在作为传承云南少数民族音乐非遗文化的主力军还在坚持不懈的努力。云南拥有丰富的少数民族乐器资源,却未得到重视,因为相对来说会民族乐器这项技能并不能支撑他们的基本生存,所以杨健老师和他的父亲致力于民族乐器改良,在传统文化的基础上进行创新,改良后学习起来能够更加简单容易,能为更多的人们所接受。杨健老师谈到“假如你不改良民族乐器,年轻人都去弹吉他、电子琴,这些民族乐器就没有人用了,改良过了以后呢,它能演奏民族音乐和流行音乐,被更多的人认可,这样就会有更多的人愿意来学习这个乐器,民族乐器的文化也就能延绵不绝的传承下去了。”在改良民族乐器的路上并不是一帆风顺,只有在不断的探索中知道了改良的路子要怎么走才正确,民族乐器改良的时候一定要保留它原来的音色,而且在演奏上要保留它的风格,在改良中融入现代化的元素,在传承中创新和继承,能够被更多的人看到、喜爱和学习,这是杨健老师初衷与最终目的。在云南民族村工作室和尚品书院教室满屋子的乐器,杨健老师如数家珍、劲头十足,这些熠熠生辉的宝贝,既是他和他父亲生命的一部分,也是他肩上的一份责任,在整理保护改良民间乐器、传承民族乐器非遗文化的道路上,他们默默无闻的走过了几十年,他们所希望的也只不过是能有更多的人能了解这些云南少数民族宝贵的非遗文化财富,并将它传承下去。在现代生活对传统文化的巨大冲击下,改良和创作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推广更是一个缓慢而艰难的过程。云南省丰富的民族乐器文化资源在云南本土更应该得到良好的继承与发展。正因为有杨建老师这样优秀的民族乐器传承人的开拓,创新后的非遗民族乐器在尚品书院内通过新鲜的血液一代代传承和发扬下去,他用民族乐器改良的实践成果,抒写着云南民族乐器传承与创新向前发展的历史,让非遗民族乐器迎来了新的“春天”~

转载请注明:http://www.0431gb208.com/sjszyzl/6249.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