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经老师说卡卡很聪明,弹琴有天赋的时候,我有些小窃喜。同为父母,你们明白这句话的魔力吧?
可是当我跟娃实实在在死磕练琴两年多之后,有些看法改变了。
我深刻理解了琴童妈妈圈里那句话:就怕老师说孩子有天赋,是惊喜也是惊吓。
孩子站在舞台上一段表演高下立显,但是这背后家长巨大的付出,又有多少人能看见呢?
今天跟大家分享我陪娃练琴的故事。不能说是“劝退帖”,但我真心建议大家考虑清楚了,再入乐器这个坑。
卡卡才6岁,至今已经有了在沈阳最大剧院C位演出的经历,也得了一些奖项。身边开始有妈妈跟我探讨孩子的培养经验,会问我“怎么发现孩子天赋的”“是不是因为有天资才重点培养”。
咳,有啥天资呀,当初是因为唱歌走调才让他学音乐的。
幼儿园唱《小星星》,我儿子卖力的表演,把全班都带跑偏了。当时看到老师发来的视频,哭笑不得。想着没指望儿子唱多好,起码要有点调在上面吧。(其实后来咨询了专家,孩子这么大跑调也正常)
于是我就带着卡卡找了家有名的音乐机构,报了幼儿视唱练耳课,就是专门教小孩识谱、听音、辨节奏的。
对当时的我来说,这个课跟我的需求完美匹配。
但是我不知道,有了这开头,后面就一发不可收拾了。
卡卡这个课程,用的乐器是双排键。就是下面这种电子琴:
好处是琴键软,音色也丰富,很适合启蒙阶段小朋友。
卡卡每次上课,都早到去试各种音色,课堂也格外用心。应该是从好奇到喜欢吧,他的进步非常大,不仅节奏感越来越好,听音也越来越准了。
不过这时意外来了,年疫情爆发,线下课不能上了。
看着孩子的热爱,我咬咬牙给娃入了一台双排键摆家里,继续上学校的在线课。
意外的好处是,孩子圈在家里,每周一次的课程成了兴奋剂。
卡卡上课那个开心啊,下课也能很好完成老师留的作业,练琴也一点不怵。还和爸爸一起尝试弹了很多课外的曲子。识谱能力也越来越好,这正向促进了卡卡对弹琴越来越热衷。
这时,身边不管是老师还是朋友都开始劝我“再进一步”:卡卡这么肯练,不好好培养可惜了。
老师的意思是,卡卡可以学钢琴了。
一位闺蜜(也是非常出色的琴童家长)也对我说:
“双排键想弹得好,必须加钢琴,要不后面难的曲子根本弹不了。这是我的前车之鉴。”
道理我懂,但我也知道,这个决定一做,从金钱到精力投入绝对不会小的。
我很纠结,于是跟卡卡商量。
就这样,我买了台二手钢琴,卡卡也正式开启了琴童之路.
没练几天我就发现,练钢琴可比双排键难多了。
钢琴琴键沉重,古典乐器相比音色丰富的电子琴也更枯燥乏味,太考验孩子和家长了。
卡卡过了新鲜劲儿,很快就开始不耐烦。
每天先30分钟手指练习,反复强调高抬指,落指要实,声音要出来。音阶、琶音、和弦练习、哈农左手单练……到最后伸展练习。然后才是弹课(就是拜厄、车尔尼、大汤、布格缪勒等等)。
我都有点撑不住,孩子更别说了。
“妈妈,为什么每天练重复的东西?”
“因为你手型不标准,不够灵活怎么弹曲子?”
一开始我搬个凳子坐在旁边陪练,卡卡弹不好会哄,偶尔鼓励,但不是长久之计。
同样的错误反复出现,我这暴脾气hold不住,就会打卡卡的手!
之后马上又开始后悔,我怎么成了“打孩子”的妈妈呀?
后来我干脆坐到三米外的沙发上,避免发生肢体冲突。
印象最深的就是卡卡在弹拜厄第52条,真是弹了好久都弹不下来。那天下午整整两个小时就弹一课。后面孩子边哭边弹,跟我说:“妈妈,这个怎么这么难?”
我鼓励他:“这课弹过去,你就会发现你更厉害了!”
其实我偷偷试过,弹五分钟我的手都觉得酸,更何况是那么小的孩子。
我很心疼,但是卡卡都没有说不练了,我凭什么说不弹?
那天晚上睡觉我看见卡卡的手都在做弹琴的动作,心里很不是滋味。
可是我也想让卡卡明白,练琴的坚持,是他未来人生中很多坚持的其中一步。
妈妈会陪着他,一起打败困难。
但是那时候我还没意识到,家长本身,也是“困难”的一部分!
很多过来人说,练琴和亲子关系不可兼得。在沈阳这个出了钢琴家郎朗的地方,更是流传着郎爸当年的鸡血故事。
我对此有些焦虑,所以一直在尽量避免钢琴引发的亲子战争。
但是在争取一次重要演奏的C位时,问题还是来了。
那次表演,是在沈阳最大的剧院,C位是一台价值10万的双排键,也是领奏。老师会挑选班上最出色的孩子坐这个位置。
卡卡练习刻苦,是老师眼中的好苗子,肯定是C位人选。班里还有另一个女孩,是卡卡的强劲对手。
为了拿下这个C位,我陪着卡卡比平时更勤奋地排练。
这次演奏的曲目是加了专门音色的,很特别,节奏一定要卡住,稍有偏差错误就会异常明显。卡卡有个地方弹不好,总是错,一遍又一遍。
我看了着急,卡卡自己也越来越气馁。最后哭着来一句:妈妈我不行!
当时我的火气蹭一下就上来了!上去在后背上狠狠地拍了一巴掌!
“你哪儿不行?你一天练琴时间比同学一周练琴时间都长,你怎么不行?男孩子就不能说我不行!”当时真的觉得脑血管都要崩了。
“但是这个地方我弹不过去”
“那就练,一遍不行,十遍,十遍不行就一百遍”
“那妈妈你觉得我行吗?”卡卡有些不自信。
“你当然行!就因为你弹得好,老师才会考虑让你弹大琴!”我给了卡卡一个很肯定的答复。
我很少夸卡卡,因为卡卡聪明,几乎是在老师的夸赞中长大。我怕他骄傲,总是充当黑脸角色。这也让卡卡非常想在我这里得到认可。
挨了一巴掌,也哭完了,我让卡卡平复一下情绪。我也出去喝了杯咖啡,平静了下。
卡卡休息完弹地那一遍竟出奇地顺利,卡点很准,没有一个错音。
最后卡卡很顺利的得到了C位,在盛京大剧院的表演也很精彩,对自己更加有信心了!
但是那次之后,我开始反思我自己——是不是得失心太重!
其中有多少是孩子的需求,多少是我作为一个妈妈因输赢而“上头”?我还记得当初让卡卡学琴的原因吗?而为了学琴,我又把自己搞得有多累呢?
唯一给我安慰的,是即便练琴很苦,卡卡也从来没有说过我不要学琴了。因为看到孩子是真喜欢,我才能坚持下去。
那之后我暗下决心:下次不要再这么“上头”。
要让孩子小的时候经历一些输,总比以后输不起要好吧。
最后要说说学琴这个“坑”有多深
我们为了学习双排键,还学了个钢琴。除了我这个老妈子全职投入,钱也是花了不少的。
一台最普通的双排键要,我家的钢琴是二手的雅马哈U5,从老师那里便宜转来的也要。
由于卡卡学得早,个子小,踩不到双排键的脚键盘和音量踏板,所以要买增高器,就这两个增高器就要块。
最大的支出应该是琴课费了。卡卡的钢琴老师真的在沈阳已经是白菜价了/45分钟。一年要。双排键更贵,还分小组课和一对一,一年要+。
这还没算双排键买音色的钱,老妈子接送的路程费,参加比赛的费用等等。
同时,随着琴课难度增加,卡卡的练琴时间也越来越长,每天基本要拿出四个小时在练琴。还要兼顾学习,玩儿的时间其实少得可怜。
实话说,这个过程中孩子的得与失,是见仁见智的。
从我这里看,我觉得孩子得到的东西也不少。
自信心:卡卡去年七月份参加的上海国际青少年钢琴大赛,取得了沈阳赛区银奖。当时孩子的开心,由此而产生的自信,我是看在眼里的。
抗挫力:都说逆商培养,最好的媒介就是乐器和运动。
无论是多难的曲子,卡卡从来都是坚持弹、哭着也要弹完,不会说放弃。这是我觉得最宝贵的东西,比获奖和上台都有价值。
专注力:长时间的练琴对于好动的卡卡来说也是个考验,每天要在琴上待四个小时,不仅磨炼了他的心性,也让他更加沉稳了。做事的专注力更好了,不那么毛毛躁躁的了。
思维方式:这是意外收获。弹琴要求很严谨,每个音符、节奏、强弱,都要很准确。今年进入幼小衔接之后,我忽然发现这对他学数学帮助很大,最明显就是审题做题都很仔细,
转载请注明:http://www.0431gb208.com/sjslczl/139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