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刚刚兴起的年代,曾流行过这么一句话:“你永远不知道网络对面坐的是人还是狗。”
现如今,这句泛着复古调调的玩笑早已不再被人提起,视频、直播、5G......信息技术的高歌猛进,让我们的交流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立体、多元。
不过可惜的是,藏在网络ID背后的不确定性,却依旧没变,就比如——
当你在闲鱼卖二手货时,你永远不知道你对面是一个什么样的买家。
前段时间,我朋友去闲鱼出一个九成新的服务器,结果就好巧不巧遇到个说话不太优雅的买家。
对方轮番砍价不成,口吐芬芳,甩下一句“春节问候”就走了,搞得我那一口一个“您”的朋友很是尴尬。
朋友提供的截图实不相瞒,我觉得留下春节祝福的这位买家还算是比较和善的了。
毕竟在我印象中,有些闲鱼买家送起祝福来,可犀利多了……
去社交媒体搜一下#闲鱼砍价#,我甚至觉得二手交易市场真是一个非常有好的人类观察站。
卖家买家,你来我往;无数故事,轮番上演。而这些故事的起点唯有一个——砍。
德国人吐槽ebay买家砍价套路的视频。字幕组调皮了。
作为一个业务颇为繁忙的二手交易平台——闲鱼,被人戏称为“砍价党的哥谭”,“辩论新手的试炼场”。
卖与买之间,始终充斥着说不清道不明的硝烟。卖家机智出价,买家大胆开砍,一场又一场语言博弈在这里诞生。
那个不断弹出新消息的淡黄色小窗口,闪现着思维之光,贡献了不少堪比《吐槽大会2.0》的传奇辩论。
不过其中最多的,也是最生猛的,就是江湖人称“屠龙宝刀”的抄底喊价法。
上来直接往最低价喊,要不然就漫不经心地给报价抹个零。
对于手持屠龙宝刀的砍价狠人来说,在闲鱼买东西,大概只有两种情况:
谈成了的,谈崩了的。反正从来没有买贵了一说。
老板,抹个零吧~这些“疯狂砍价人”为什么要选择直接抄底呢?
我觉得,这大概是他们对“锚定效应”的活学活用:
当人们对某件事的好坏做估测的时候,其实并不存在绝对意义上的好与坏,一切都是相对的,关键看你如何定位基点。
基点定位就像一只锚一样,它定了,评价体系也就定了,好坏也就再次基础上评定出来了。
用鲁迅先生的话来讲——锚,就是“拆掉屋顶”。
譬如你说,这屋子太暗,须在这里开一个窗,大家一定不允许的。
但如果你主张拆掉屋顶,他们就会来调和,愿意开窗了。
直接把锚扔到最底,没准儿就能在价格低位点砸中几个运气不大好的卖家,从而达成交易。
不过这种一上来就抄底的方法,崩的概率远大于成的概率。
毕竟咱们通常说砍价,名为“砍”,实为“议”。即,通过商议,达到买卖双方心理上的满足和平衡。
二话不说,直接甩锚抄底,卖家很容易暴怒,哪还有心情坐下来慢议?
所以渐渐的,一小撮励精图治的买家揣摩出了更高阶的——“砍价哲学”。
有些砍价话术在我看来,甚至颇有几丝PUA的味道。
就拿PUA臭名昭著的五步陷阱法来说,好奇、探索、着迷、摧毁、感情强化,这五步归根结底,最基本的套路,还是先贬低打压,然后再拉升维护:
先通过话语中无形的贬低,让对方误以为看到了自己真实的价值,甚至感觉到强烈的负罪感;
然后再拉升好感,充当安慰、引领、拯救者的角色,使对方渐渐产生信任,乃至依赖感。
砍价虽然没PUA那么令人厌恶,但作为一场心理博弈,你若细寻还是能从中嗅出些许套路:
一、无形贬低
都说“甘瓜蒂苦,物无全美”。既然这样,那就先不厌其烦地把想买的东西拎出来,好好批评一番。
实在找不到硬伤,把卖家的智商拿出来数落一下也不是不可以。
聊天记录白色是买家,黄色是卖家二、强调感恩
在砍价狂人眼中,议价博弈,最忌讳急于求成。再想买,也要装成这东西可买可不买的样子。
最好让卖家好好静一静,思考下人生,等他幡然醒悟,去充当拯救者,给他一个卖给自己的机会。
卖家:想不通,这辈子也想不通三、以退为进
更旁门左道些的,降低身份,卖惨装穷。
以期用自身处境之悲惨,化解杀价太狠给卖家带去的压迫感。
游弋在闲鱼的海洋,我甚至觉得每个砍价狂人都深谙:春秋时期的《孙子兵法》、马斯洛的《人性能达到的境界》、卡耐基的《人性的弱点》、弗洛姆的《占有还是存在》……的基本逻辑。
直接抄底、挑肥拣瘦、声东击西、欲擒故纵、不动声色、降低身份、以退为进……
掌握了这些,似乎每个砍价狂人,都能在戳进新消息窗口前喊上一句:
“卖家,我是来征服你的!”
但实际上,不少“征服者”却碰壁碰得鼻青脸肿。
生活显然给狂狷者不动声色地上了一课......
不过,尽管过时,那句玩笑话放到今天的确依旧适用:你永远不知道网络对面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比如,他可能又是一个卖惨求低价的人。
左侧白色为买家,右侧黄色为卖家但他也可能是真正的乡村教师。
如果不是为了转让闲置的电子琴,卖家王残阳也许永远不会认识那位老师。
那架二手电子琴,是老师为学生买的:
“两个乡村学校合并,孩子多了,学校只有一把电子琴不够用,所以就想着自费买个二手琴,给孩子们上课。”
在这位老师联系王残阳前,有不少人曾询问过这把二手琴。
有人愿意上门自提,但出价低;有人在外地,求包邮,但王残阳觉得邮寄麻烦,没有成交。有人约好了要来看琴,但到了约定时间却没来......
直到这位老师出现。
王残阳改低了交易价格,找了一家快递公司,把两个泡沫纸箱大费周章地并在一起,中间用木板泡沫加固,将这架电子琴,连同几本送给孩子们的书一并寄出。
后来,那位老师非要按王残阳的发货地址,给他寄来笋干。而王残阳将这段故事发布到网上,让更多人看到,包括我......
没有激烈的语言博弈。卖家王残阳和买家乡村老师的聊天截图,像一股清流,躺在搜索引擎的结果页里。
也许很多人会被之前买卖双方那些犀利的机灵话逗笑,但我相信更多人会喜欢这个二手琴的故事。
拿着手机,戴上假面ID,我们从网络的一端通往另一端。这一刻,赛博世界和现实世界,就像两个平行时空——
手机里的自己,和现实的自己,成了两个人。
那些觉得藏在ID假面背后,便可以为所欲为,任意挥洒戾气的人,或许从来都不知道,最顶级的议价技巧,其实是真诚。
图片:部分来源网络
编辑:观复歪歪子
监制:观复文化
转载请注明:http://www.0431gb208.com/sjslczl/140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