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业论文
您现在的位置: 电子琴 >> 电子琴资源 >> 正文 >> 正文

小学音乐邮递马车教学设计

来源:电子琴 时间:2024/10/16

教材分析:

《邮递马车》原曲作者是德国作曲家赫尔曼.尼克,曲子最早是写给钢琴的一首小品,一经传播广受人们欢迎,曲子还被改编成其他演奏型式,如:直笛合奏、木管重奏、管弦乐合奏等等。本次教学是一首管弦乐曲,乐曲为ABA曲式,每一部分均有4个乐句,规整清晰、形象鲜明。乐曲初起一辆邮递马车扬起沙尘、车铃叮咚,一路上坡、下坡、平途策马,让人仿佛感受到生活在远方的人们,盼望邮递马车给他们带来信函时的喜悦心情。本次教学紧扣邮递员驾驶马车一路上的行程,围绕劳动主线,组织学生从声势动作、律动、情景表现等多方面综合赏析,巧妙利用曲式图谱,全面了解乐曲、感受乐曲,在优美旋律中感受劳动最光荣、劳动最愉悦的欢快场景及主题思想。

设计理念:

本次教学坚持以音乐审美为核心的基本理念,在潜移默化中培育学生美好情操和健全人格,开展轻松活泼的学习方式,让孩子们在聆听音乐的过程中感受邮递马车欢快奔驰的场面,通过对音乐的感知和理解,参与体验,感受劳动的快乐。教学中注重对学生体验、感受音乐音乐能力的培养,在活动中体验,在体验中感悟,在感悟中成长,让学生在快乐的气氛中学习音乐。

学情分析:

这阶段的学生好奇心强、模仿性强、好动、爱动,有意注意持续时间相对较短,思维活动在很大程度上还是与具体事物或其生动的表象联系着。教学中应以活动表现为主,抓住学生模仿性强、好动的特点展开教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课堂效率。在学法的指导时紧紧围绕教学目标,坚持以学生主动练习、听辩、听唱、参与游戏等学习方式为主。结合本节教材的特点,采用生动的情境启发诱导,围绕音乐想象的演示点拨指导,自编自创的活动灵活运用,创设生动愉快的课堂氛围,使学生能够愉快地学习。

教学目标:

1、聆听全区曲,感受音乐特点,树立音乐形象,辨听乐曲主题旋律的特点和变化,

2、参与音乐活动,辨听曲式结构及乐器的特点,将感受通过舞、唱、演等方式表达出来。

3、在演唱、聆听、表现活动中交流情感,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表现能力、创新能力。

教学重点:熟悉乐曲的主题旋律,感受乐曲风格,欢快活泼的表现乐曲,体会劳动的愉快。

教学难点:感受主题劳动场景,发挥想象创编及表现,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钢琴(或电子琴)、打击乐器

教学学时: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趣导入。

1、师生问好。

2、情境激趣。

①谈话。

师:很高兴和同学们一块学习,老师想考察一下你们是不是一个爱劳动的人,你们敢不敢接受老师的考验?(停顿)看得出同学们都是信心十足,老师出示一些我们生活中经常看到的劳动场景,你能不能从中想到或模拟出这项劳动的动作?或在劳动时发出的声音呢?

②课件出示主题画面。

课件说明:课件分别出示环卫工人清扫街道、收割稻谷、喷洒农药等主题场景。

③学生根据主题画面,分别模仿动作及模拟该劳动中可能发出的声音。

教学策略:学生在模仿和拟音的时候,教师适时用夸张诙谐的语言作评价或示范,如“你这看起来不像在收稻谷呀,怎么看都像在挠痒痒。”“环卫工人手中的长扫帚与地面摩擦的沙沙沙声,听起来有快有慢,好像一首歌。”教师的话语和评价中凸显劳动、声音、动作等主题词。

3、奇妙工作。

①师:在刚才的小活动中同学们的表现很不错,可是有一项工作你们不一定都会,结合画面同学们猜一猜这是一项工作?

②课件出示:邮递员及马车。

③学生简要回答,

教学预判:A学生接触过教材说了出来,教师乘势追问他“你怎么看出来的?难道你也干过这个工作吗?”“你说的很正确,老师被你的观察力折服了。”然后接下面的环节开始教学。

B学生猜不出来。(这是教学的环节目标,设疑。)教师接话开展后面的环节开始教学。

③师:老师暂时卖个关子,不告诉你们他是干什么工作的,我们跟随他一起开启今天的工作之旅,同学们准备好了吗?我们和他一起出发了!

设计目的:利用熟悉的劳动场景,结合动作、声音模拟等综合方式,师生共同进入乐曲学习情景,给学生营造一种欢快、活泼的课堂气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新知新觉,乐曲学习。

(一)乐曲初探。

1、欢乐之旅。

①师:要了解他的这项工作,同学们可要细致、细心的观察,在工作途中他还给我们播放了一首好听的乐曲,同学们仔细听一听,这段乐曲听起来有什么不一样的感受,你仿佛看到了什么场景。

②课件播放。

课件说明:课件利用动画方式呈现欢快的旅程,播放的音乐是《邮递马车》的乐曲,学生聆听。画面以动态方式呈现邮递员的工作历程,画面最后定格在邮递员、马车形象及邮局背景。

③乐曲简介。

A师:乘着欢快的乐曲声我们来到了终点站,你们看得出这里是做什么工作的吗?(停顿,学生回答)真聪明,原来他是一个邮递员呀!你觉得他喜欢这项工作吗?你是从哪些地方看出来的?

B学生回答,发表自己的看法。

教学策略:挂住学生的回答,灵活指导。

转载请注明:http://www.0431gb208.com/sjslczl/638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