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看白癜风哪家医院好点 https://wapjbk.39.net/yiyuanfengcai/ys_bjzkbdfyy/文丨孩童教育母亲躺在床上,发着高烧,头晕目眩,滴水未进。丈夫远在边疆,不能分担她生活的重担,不能满足她情感的依恋,她只盼望着16岁的儿子放学回家来,能为自己倒杯水,做口饭。不知何时,昏睡中的她听见门被打开了,儿子大声叫着,“妈妈,我饿了,今天怎么还没做饭呀?妈妈强打精神、气嘘嘘地说:“今天妈妈病了,你去做点粥吧。“我不会。”儿子硬硬地答道,随后又说“妈妈,你躺着吧,我自己出去买点吃的,然后去同学家做作业,你晚上别等我了。”说完,又冲出家门。同时,儿子一句问候、体谅的话也没有,听着儿子远去的脚步声,母亲的眼泪一涌而出。病床上的母亲疑惑了,“为什么平时自己对儿子无微不至的关怀,却得不到儿子相应的回报呢?”这种疑惑不止在一个母亲身上产生。我们常听到许多父母抱怨他们的孩子如何没良心,不知体贴长辈,不孝顺,把父母为他们作出的牺牲视为应该。“孝子,孝子,不是儿子孝顺老子,而是老子孝顺儿子。”为什么会出现这种二律背反的现象呢?在父母娇惯中长大的孩子只知享受,不知给予,只知爱己,不知爱人,他们把父母对他们的爱以及为他们做出的牺牲视为应该。在这种“应该”的心态下,使孩子认为大人为他们做出的一切都是理所应当的,也正是这种“应该”的心态使孩子变得自私自利,目中无人,冷酷无情,内心里感受不到他们周围人的痛苦与忧伤,包括他们的父母、朋友等等。造成孩子这种极端“自我中心”品行的最直接、最主要的导因来自于家长。许多家长,特别是独生子女的家长只知无微不至地、无休止地去疼爱孩子,怕孩子吃不好、穿不美、玩不乐,却不懂得如何教育孩子怎样做人。许多父母认为,自己这一代人吃了不少苦,不能再让孩子受苦了。“现在家庭条件好了,应该让孩子生活得好一些。”父母们省吃俭用为孩子买来了钢琴、电子琴、游戏机等高档用品,为了让孩子更有出息。在饭桌上,父母们吃得是最差的,把好吃的夹到了孩子的碗中,“孩子正在长身体,需要营养,应该让他们吃最好的”。家长们这种“应该”的心态通过言辞、情感和行为表现了出来,潜移默化地催发了孩子的“应该”心态,逐渐地使孩子形成了“自我中心式的个人主义”。而家长们对孩子的“自我中心”式的个人主义表现则“视而不见,听而不闻”,过分迁就孩子的许多“不应该”行为,从而助长了孩子的个人主义品行。许多家长认为孩子小,不懂事,俗话说“不养儿,不知父母恩”,等孩子成了家,有了自己的孩子,就知道回报父母恩情了。但是,结果常常事与愿违,孩子只知道父母应该全心全意地为他们服务,却不知道自己也应该对父母体贴关怀,在他们眼里,父母成为他们任意驱使的“奴仆”了。家长应该如何对待这种“自我中心”式的孩子呢?首先,让孩子学会关心他人,不仅要体验到他人情感,更重要的是学会给予他人以帮助。如,让孩子给疲劳、烦恼的爸爸送去一杯茶,让孩子对病床上的妈妈说几句问候的话,做出亲情的动作,帮助学习困难的同学,等等。当孩子实施“给予”行为时,家长要抓住契机,给予表扬和鼓励,让孩子体验到“给予”的快乐。总之,每个做父母的不仅要把爱给予孩子,还应教育孩子奉献出爱,让我们每个为人父母者都记住穆尼尔·纳素夫说的一句话:“母爱不仅仅指母亲对孩子的爱,也应包括孩子对母亲的爱。”
转载请注明:http://www.0431gb208.com/sjslczl/680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