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艾夏
公司策划缺乏人才、远方探亲没有汽车、想养宠物又怕麻烦……没关系,这些都可以“租”到!“没有租不到的,只有想不到的”,如今“什么都可以租”的消费方式,正从追新猎奇的年轻人席卷普通市民,“租生活”的时代到来了。
“租时代”,租人也不奇怪
不同于传统意义的房屋“租客”,如今的“租客”无所不租,已成为现代生活一个流行时尚先锋。“汽车、钢琴、鱼缸,包括儿子正在玩的电子琴,还有墙上的这幅《青铜时代》刻印画都是租来的。有的来自实体店,有的来自网上,渠道各不相同。”自从儿子上幼儿园后,家住南京江宁的许茗就开始了“租客”的生活。她租的第一个物品是汽车,每周租两天,便于周末接儿子游玩。
与许茗不同,赵关来连房子都是租的。在南方媒体干了几十年,有钱买房,但他不买,还给记者算了笔买不如租的账,劝记者也不要买。无独有偶,很多网民也发出了只租不买房的倡议。
不要说租物品,就是租人都不是问题。记者在“租客”网上看到,由于出租和租人的不在少数,该网站干脆设立了“人才”一栏。点击进入,人同爱车一起出租的、人同设备一起出租的、出租女朋友和男朋友的,应有尽有,有的还标示自己的新旧程度,如八成新、十成新等。说到租人,小编推荐给大家一本很有意思的书,详细记录了故事细节,有兴趣的读者可以看看。
“租生活”有高品质
租赁市场早已有之,如今,租赁已突破传统领域,延伸到生活的方方面面。从房屋、汽车、家电等生活必需品,到手机、相机、无人机等电子数码产品,再到高档衣物、首饰、鞋、包等个性化用品,甚至玩具、绘本、绿植、艺术品等,都可以通过“租”的方式来获得。有业内人士预测,随着经济的发展,“租客”市场还将有更大的发展空间。
“租客”,与低碳走得很近
在一般人看来,“租”,更多的是缺乏钱财者的行为,而在一些深谙此道的租客看来,“租”则是一种节约,一种快乐的理财方式,一种利人利己的低碳生活。
在芝麻信用首页,每天18元可以租到专业运动相机,每天20元可以租名牌手包,每月元可租苹果最新款手机……一方面,这类产品用户以租代买,更省钱;另一方面,对于商家来说,增加了产品的使用频次,提高了产品使用价值。
出租者也看到了商机——既能减少社会消耗,又能让物品利用最大化,于是,书籍、音像、儿童玩具等已是常规租赁商品。
专家指出,人们购买一件耐用消费品,使用期约三至五年。而对于皮包、服装来说,产品的生命周期往往更短。流行趋势变化很快,过了使用期之后,价格不菲的耐用消费品就会“积压”。这时,用于租赁,是物超所值的最有效办法。
信用需要“守门人”
“万物可租”时代,仿佛离人们越来越近了。一项调查显示,70.9%的年轻人更喜欢以租代买的生活生活方式,57.4%的受访青年认为物品更新换代快,租用可以随时体验最新潮流。
因此,类似于芝麻信用这类信用安全守门人,便承担了重要的责任。以共享单车为例,蚂蚁金服数据显示,两年多来,蚂蚁金服累计为近50个城市万用户减免押金超过98亿元。
专家认为,信用商业的培养是个长期过程,要通过完善和推广大数据信用体系,加快政府部门服务信用体系、企业经营诚信体系、个人信用使用和管理体系融合,加速信用意识和环境形成。
租房、租车、租珠宝、租名品箱包……租赁平台发展日新月异。租赁行业的运营非常重要的一点就是提高物品的使用效率,让物品发挥更大的价值。闲置商品、资源的所有者,通过互联网平台,以信用机制作担保,有偿转让使用权。它的本质就是整合社会闲置资源,共同拥有但不占有,共同分享共同获利。
面对中国如此巨大的潜在租赁市场,已经有商家跃跃欲试。广东邦家租赁服务有限公司将租赁连锁店的概念引入中国。比如,市场价约元的时尚茶几,每天的租金仅1块多,1年下来租金就是元左右。“这些比较适合目前租房又有条件追求生活品质的年轻人。”
在热捧的租赁论坛上,租生活不仅是一种新的理财方式更能增添全新的生活体验;但也有一些网友表示自己不敢轻易尝试“租生活”。究其原因,大多是怕弄坏东西,又不知道责任归属。“租来的东西是原本就坏,还是租客弄坏的?这个不好说,容易惹麻烦。”网友小艾说出了自己的担心。
对此,西北政法大学经济法学院院长强力教授分析说,以租代买体现了消费观念的变化,但网上租赁交易协议或合同是否具备法律效力问题不容忽视。西安法援在线事务所首席律师陈晨也表示,为避免经济纠纷,签订合同时一定要明确赔偿责任,诚信非常关键。
在共享经济的浪潮之下,创造着新的消费需求。但其能否真正成为下一个风口,可能还需要回答好很多问题。例如,如何进一步完善信用体系,对用户信誉进行更有效的筛选?能否及时确立相应规范,保障用户的权益?如何更有效地引导,使租赁消费真正成为一种环保、节约的生活方式,而不是滋生奢侈消费、攀比消费?回答好这些问题,才能鼓励更多人参与到这种新消费模式的浪潮之中。
本文由福鼎财经原创出品,未经许可,任何渠道、平台请勿转载。违者必究!
转载请注明:http://www.0431gb208.com/sjszlfa/120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