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从学校施行的一项德育工作说起,具体是指老师对问题学生进行“一对一”跟踪辅导,命名为“德育导师制”。
开展这项工作的第一件事情,就是年级和班内“确定”辅导对象,虽名为“确定”,实为“既定”,因为有一个必达条件,就是成绩排名倒数前三的学生。
本学期,我非常幸运,被告知辅导的学生是班内倒数第一名的学生。该学生是一个完全放弃学习的学生,成绩不但班内倒数第一,而且在全级也是倒数里“名列前茅”的。
做老师的,甭管分到什么学生,尽管感到有难度,也感到责任重大,所以工作还是要认真去做的。开头第一件事,就是让学生填写《德育导师工作记录册》(下称《记录册》)第一页的学生情况表格。
表格有十几项内容要学生自己填写,其中有一栏是要填写“我最讨厌的事情”。那天我叫学生把《记录册》交给我(不主动叫他,他是不会主动交给老师的,他早已“养成”了不交作业的习惯),我看见他在这一项用歪歪斜斜的文字写着“写作业”三个在别人看来特别刺眼而在我看来是“见怪不怪”的文字。
最讨厌的事情——写作业!这明显就是典型的厌学的表现!可以很直白说,在学习上,这位学生的情况不是“很不乐观”,而是根本就没有“观”。这话或许会招至某些人的反感,但又是一种不容置疑的事实。
谈到厌学,普通乡村中小学,无论哪个学校哪个班级,总会出现几个厌学学生。这些厌学的学生,无论是学习,还是生活,都存在许许多多的问题,特别在学习成绩上,往往都是“惨不忍睹”的,甚至是“无药可救”的。
对于这样的学生,虽然学校都有布置转化差生的工作,老师也会有一定的措施和方法,但是在学习成绩上,真正能够转化成功的,是少之又少的,因此可以说,严重的厌学,对于孩子学习而言,几乎是一场万劫不复的灾难。
正所谓:前事不忘,后事之师。如何避免孩子“患上”厌学这种“症状”呢?这恐怕要从厌学的定义、产生原因和矫正方法等几方面去分析,并且还要从娃娃抓起。
一、厌学的基本含义及其表现
厌学,俗称“厌学症”,是一种对学习毫无兴趣、视学习为负担、把学习作为一件痛苦的事情的心理反应。
厌学的表现,主要是不能从事正常的学习活动,经常逃学或旷课,严重的会导致辍学。
二、厌学产生的原因
造成厌学症的原因很多。从外因看,有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的失误,如家长期望过高,不当的教育方法,教师态度生硬,社会不良风气的影响;从内因看,学习目的不明确,学习无兴趣,自制力较差,懒惰等等。
①学习本身的局限性
学习是一系列复杂的心理活动过程,这个过程需要付出很大的心智努力。而这种需要心智努力的事情,都伴随高度的精神紧张,久而久之必然会产生心理疲倦感。同时,学习也是一个长时间的周期,并非一朝一夕就可完成。学习本身存在的局限性就使学生产生心理疲倦,从而导致厌学。
②学生学习动机不足或不明确
社会不良因素的影响,家庭因素的影响和学生本身对为什么学习不明确,都会让孩子觉得学习是为了应付家长,或者只是有书读就可以,而没有自己的理想和抱负。
③学生学习情感淡漠,缺乏兴趣
课业负担过重,学习时间长,导致兴趣下降,教师教法陈旧,师生情感不良,这些都是产生厌学的潜在原因。
③学生意志薄弱,耐挫力差
学习毕竟是一项艰苦的事情,需要一定的时间及毅力,但很多学生坚持性差,意志薄弱,一旦碰到困难便打退堂鼓,害怕去学、去动脑,长期下去,便产生厌学情绪。
④来自各个方面的消极评价
学习是一项艰苦的劳动,在学习过程中需一要不断鼓励和被肯定,尤其是中学生还处在心理发展的不成熟阶段,更需要来自各个方面的积极评价,而在实际生活中,他们得到的少之又少,而消极的评价正是造成学生厌学的不容忽视的原因。
三、早期厌学的矫治方法
厌学症,就好像疾病一样,也是有早、中、晚期。一般来说,对于一般孩子、一般家长和一般学校(老师)而言,早期容易矫正,中期较难治好,晚期几乎回天无力。正所谓防患未然,这里只谈早期的矫正方法。
厌学矫治,一方面要靠外部教育环境的改善,另一方面自身的调节和改变也很重要。充分认识学习的意义;面对学习上的失败要进行正确的归因;全面评价自我,恢复自尊与自信;扬长避短,重新设计,塑造自我;能适应环境,不被社会一些不良因素所影响。这些都是一般的矫治方法。家庭教育是教育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这里只从家庭教育方面去谈谈一些大家都认为比较有效的方法。
①精心呵护孩子的好奇心
好奇心是孩子学习兴趣的源泉。那么,父母该如何呵护孩子的好奇心呢?
对孩子来说,一切都是新鲜的,值得探索的。此时,大人不要忽视和否定孩子的学习和探索行为,而应该精心地呵护孩子的好奇心,努力用孩子的眼光去观察这个世界,跟孩子一起去惊异,去提问,去讨论,去共同作出结论。
通过一些开放式的问题,激发孩子对事物的好奇心与探索的欲望。同时,能否给孩子自由思考的空间和时间,这也是呵护孩子好奇心的关键,对于强制性的智力作业,要少些再少些。
②创造愉悦的学习环境
孩子一般都爱听故事,不管是老师或父母讲故事,还是广播电台或电视台播放故事,孩子们总是专心致志地听,特别是绘声绘色地讲故事最能吸引他们。父母可以利用这一时机因势利导,适当教孩子认认字,不要求孩子写,更不要求孩子记这些字,只要他们能认识,能把一个小故事读下来就行。
孩子听得多了,读得多了,自然而然地掌握了这些字。会有一天,父母发现,孩子已经能很连贯地把书上的故事琅琅上口地读出来。当孩子在阅读课外书刊时,家长可利用读物内容,作为与孩子对话的内容。这样,孩子在一个宽松愉悦的学习环境中,可以不时地受到启迪,并逐步养成主动学习、主动探索知识的兴趣与习惯。
③亲近自然接触社会,开阔视野提高兴趣
家长可以经常有意识地引导孩子到大自然中观察日月星辰、山川河流。孩子通过参加各种活动开阔了眼界,丰富了感性认识,提高了学习兴趣,同时,指导孩子参加一些实践,如让孩子自己收集各种种子、搞发芽的试验等。这样,孩子的兴趣广泛,知识面扩大了,学习能力也在不知不觉中提高了。
④发展孩子多方面的兴趣
一些孩子由于受家庭和周围环境的影响,在三岁左右就开始对画画或乐器产生兴趣。特别是孩子进了幼儿园以后,在老师的诱导下,他们的兴趣爱好出现了第一次飞跃。
最先使孩子产生兴趣的一般是画画、唱歌和表演,当然这些都是模仿性的。对钢琴、电子琴、手风琴的兴趣都可以在幼儿期唤起,这时不是要求孩子能达到什么水平,而是以唤起他们对各种乐器的兴趣为主。下棋更是如此,很小的孩子就喜欢跟大人下棋,当然更喜欢和小朋友们一起下游戏棋。
父母只要做有心人,为孩子们提供一些条件,准备一些简单的器具,多给孩子讲讲自己的见闻,多与孩子一起玩,孩子多种学习兴趣就会逐渐培养起来。
家长在培养孩子的学习兴趣时,一定要有耐心,因为孩子的心智发展还不够成熟,稳定性不够,所以多好动爱玩,所以不要过于急于求成,以避免造成负作用。
严重的厌学,对于孩子学习而言,几乎是一场万劫不复的灾难。这是很多老师曾经遇到的许多许多的真实的例子。但愿这些例子能够警醒我们的家长,努力做好防范孩子产生“厌学症”的的工作。
转载请注明:http://www.0431gb208.com/sjszlfa/183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