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长生”这个词应该很多人都不会陌生,要不就是帮孩子争取过,要不就是自己被期望成为过,不外乎专注于“奥数”、“体育”、“音乐”这几种。随着政策的变化,各种班的名字也在不停地变化,但大部分家长的出发点没有变过,那就是“升学需要”。哪怕是在现在各种“双减”政策之下,还是会有各种培训班和学校变着法地在出现。
今天要讲的验房故事,是要从一个“被当作”“天才儿童”的孩子说起。之所以要加两组双引号,只要把故事看下去,相信你就会有自己的解读了。
故事里的“孩子”今年也已经三十多了,就给他取名“陈家宝”吧。
陈家宝是这座城市里的其中一代独生子女,父母亲都是工薪阶层,孩子出生的时候是带着全家人的祝福与期望出生的,据说他8个月会说话,1周岁就会唱一首完整的儿歌,而且字正腔圆且节奏全在点上。家里人自然是喜出望外,理所当然地陷入了到底以后要让孩子“考清华还是考北大?”的纠结中。
和当时无数希望让孩子赢在起跑线的父母一样,他们不会意识到,自己就是孩子的起跑线,而他们认为迈向清华北大的第一步,也和他们当时的认知水平和能力有关,于是,他们给他在幼儿园中班的时候,报了电子琴班。他们给他设计的路线是“学电子琴”-“考级”-“考到四级以上就能有机会上好的学校加分”。
陈家宝学电子琴,顺利考到了三级,然后就怎么都考不上去了,每天学琴比做做作业写考卷还要痛苦,要他坐两个小时,实在是完不成,然后就是哭和闹结合打和骂。
好不容易上了四级,父母就给他停了课。彼时,大约是他小学四年级,父母转而给他报了奥数班。其实陈家宝小学时候成绩还不错,一直在班里能到前十名,一直被父母当成小天才的陈家宝,也从心里把自己当成了小天才,他觉得自己考不好的话就是“不努力”,考得好就是“我真的是天才”,只要考前“抱佛脚临时看一下”就可以。在这样的要求下,陈家宝上了初中,确实也是如他全家所愿,成绩也不错,就这么一路上到了高二,成绩开始断崖式下跌。
当时还没有网游,陈家宝喜欢的是看课外书,被老师批评为“不务正业”,被家里人批评为“这么聪明一个人不好好学习。”陈家宝后面就勉强考了一个二本的分数,逐渐成为了一个平凡人。
之后毕业了,考研也没有考上,考公也没有考上,一直在私营企业里混着,在家里安排和介绍下结了婚,妻子因为他太不求上进而要求离婚,陈家宝也不勉强,顺利离婚了,反正原本也没有买房,是和父母一起住的,没什么共同财产要分割,也没孩子。
后来,他中了彩票。(也是从他身上,我知道了,原来彩票真的不完全是内部人才中的,真的有普通人能中)。他全家喜滋滋地拿了彩票钱买了房子,正好房子是我帮他们验的。
从他父母口中,我知道了这个“天才”、“特长生”、“聪明人”陈家宝的前半生。
今天的故事,写来我自己都觉得有些无厘头,却是真的,人生啊,好笑啊。
太阳底下无新事,今天的故事就到这里。
转载请注明:http://www.0431gb208.com/sjszlfa/184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