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到有一些朋友们,还有学妹们想了解一下我的复习过程,所以就出了这篇推文,希望能对大家有一些些的帮助就好啦\(^o^)/~
一、初试来啦
使用的资料:
核心考案、精讲精练、背诵手册、知识点提要、形式与政策、题、徐涛六套卷、腿姐四套卷、王吉三套卷、米三、米六、肖四、肖八
一路经历:
初试得分79分,客观题扣了9分。因为高中时作为文科生对政治、历史的喜爱比较高,所以基础相对还行,在看书刷视频的时候速度比较快。
我是八月开始学习政治的,用了一个月每天一至两小时的时间刷徐涛老师的视频课,搭配核心考案。
九月中下旬的时候开始做题,那时候基础还没有很牢固就选择了闭卷,认为这样可以锻炼一下自己回顾知识和仔细审题的能力,单选部分的错误较少,多是因为不熟悉的知识,多选部分的错误较多,开始反思和调整自己的思考角度和从题目本身出发来“破题”。
十月中使用肖大大精讲精练中的小册子来建立起政治的大致框架,将题上面薄弱的部分补充到框架上去,看看自己是在哪些方面需要重点突破,得出的结论是毛中特部分最应突破,当时也有不少因为没有背诵而答题错误的情况,于是后面的时候开始看腿姐的背诵手册,主要还是以理解记忆为主,没有特意地去背。我在看一本新资料的时候,就会习惯想把前面所有的归纳再移动到新资料上,加深记忆,虽然背诵手册花花绿绿一大片,但是很有安全感哈哈哈。但也不是混乱的,比如我第一次过会用黑色的字迹勾画,添加的要点和不熟悉的要点会用蓝色、粉色进行二次、三次标注,对于容易出错的会再次着重强调,可能是这个原因,让我对知识可以在理解和阅读的基础上实现较为稳定的掌握。
十一月我使用肖大大的精讲精练,大概是过了两遍,在这个时候,对于知识的细致内容和整体框架已经有了一定的把握,精讲精练会更深刻地帮助我从头梳理,是一个重要的查漏补缺的时刻。在做里面的习题时,我发现了一些新颖的出题角度,打开了我看待问题的视野,那时候尽管会时而出错,也觉得是欣喜的,至少在考试前还能够有机会去试错,这种念头应该也是我特别想多刷选择题的原因。
在十二月的时候,我将注意力转移到复习和做题当中,复习的部分是所有的资料一遍一遍地看,做题是选择了五位老师的题卷。虽然看到有推荐帖或者避雷帖介绍题卷的区分,但还是想去做做看,虽然每个老师命题的想法不一致,也可能出现离真题偏差较远的情况,但大部分题目或难或易本质上还是对知识掌握程度的考察,我认为一次又一次的检验对于我来说是必要的,加之这个过程是比较享受的,有时候选择题只扣2、3分,有时候能错十几道,我觉得就像闯关游戏一样想坚持到最后一份题卷。关于主观题的部分我的准备时间并不长,不到一周,每天分给政治的时间大约是2小时,虽然肖大大的四套卷、八套卷里面有勾画需要记忆的句子,但我认为记忆只是答题体系里的一小部分,更大的维度是对于题目的理解与分析,以及答题角度的选取,然后再是从中加上自己记忆的部分。因为之前的复习一直以理解为主,所以能够按照自己的话来说也是可以的,(当然该有的严肃意义上的概念是不容含糊的),我先是刷了肖四、肖八,里面的大题我是以写下大体思路的模式进行的,这样一来可以节省时间,而来可以启发我独立思考,另外,我也看了其它五位老师出的大题,并进行了粗略的解题,其中,我发现了有多少大的主题,而后可以细分为多少小的主题。虽然大家也可以在社交平台上去找到相关的关键词答大题的整理文件,但是我可能还是比较喜欢自己动手,在这一路中和政治建立起一种默契的陪伴感,也让我对逻辑和框架变得更为敏感。然后我是考前一两天抽出一两个小时将肖四肖八的大题全部过了三四遍,每一遍也要思索其它老师关于这个主题有哪些问法,怎么样去回答,培养自己多元角度思考的能力,我想这可能是我在答主观题的时候能够更加轻松,直接点题与拓展的重要原因。
选择题的部分其实还是会有些遗憾,我理想的目标是能够控制在5分以内,在刷肖四、肖八时错误率也较低,但是也让我明白自己还有很多不足和需要完善的地方。希望大家把政治看做一位生动的伙伴,当你看第一遍也许会觉得有些枯燥难懂,可是第二遍、第三遍,就会养成一种熟悉感,而且可以选取不同的资料进行回顾和复习也会增加新鲜感。我记得复习过程遇见难关的时候,我就会想起初中时老师放的历史电影,然后我在年也重温了一遍《我们的法兰西岁月》,心里不止一次受到触动,政治反而成为了三科里最想看的学科,所以我政治复习基本都在上午。也希望大家遇见错题不要灰心和焦虑,这是考试前给予我们新的机会,抓住它去改进,相信自己,也相信知识,去努力做到更好,加油!
一路经历:
英语是我学习时长最少的一门学科,也在一次次重复中积累经验与应对挑战,但结果给予了我一份惊喜的答案,87分,客观题扣了5分。
三月与四月,我过了两本英语纸质单词书,一本是恋练有词,一本是晓艳单词书。另外还有唐迟老师的两本(长难句和语法),但是是在暑假才开始看并过了一遍(虽然看了一遍我也没有印象了)。
因为五六月是空白的,所以也没有做事情。到了七月的时候,也许是因为断裂的记忆,也许是因为自以为用功的背诵失效,尽管书上密密麻麻的笔记和当时对词根词缀的联系记载并没有消失,但再次拾起单词的我感觉到对它们的陌生与疏离感。于是七月,我开始继续用以前手机刷单词的方式开始,从日均20到50,到最后到,我用的是不背单词,直到十月开始用墨墨背单词,后来就是两者一起用,直到把每天需要背诵的和单词上限用完为止。我最喜欢的是不背单词里面对于一个词语有句子的阐释,那种声音语境伴随的沉浸感会慢慢让我知道学习英语的美妙之处,我并没有那么喜爱那些陌生的单词们,它们有时候让我头疼,但久而久之,随着熟悉随着重复,会感受到一丝丝内心上涌的小小成就感,我也会在无人的时候跟着句子模仿其中的语气与腔调,我会把喜欢的句子、不熟悉的句子通通收藏,词汇也是,这样一来,就可以去收藏区再给自己一次刷单词的机会。我认为它们两个都有一个特色,就是相对简洁,版面设计很舒服,墨墨还会有一些帮助记忆的技巧。
同样,在七月末八月初的时候,我开始了做题。那时候只知道真题要留最后三套最后做,对于前面的题则是有些没了规划。虽然我考的是英语二,但是我第一份接触的真题是从英语一开始的,我使用的是考研真相(英语一)和考研圣经(英语二)(它俩都是一个系列滴,这是我真题的唯二用书),当时选择的原因是因为这个对基础弱一些的我来说会更友好一点,我也喜欢它的阅读精细分析,每次改答案的时候都想感叹一次它的排版设计真棒。当然我做前面的真题都是二个小时以内完型+四篇阅读+订正(有几年真的做得头大,但是还是要努力去改进呀~),慢慢地,可以看到提升与进步,也不断在做题中总结自己的错误原因。到了九月末的时候,我开始做英语二啦,也许是难度会低一些,逐渐找到真题的那份感觉,然后阅读错误率可以下降了,完型还很不稳定。期间我看了一些外刊的片段,但是很惭愧没能坚持下去。
做到十月,十一月的时候我开始二刷部分英语一和全部做过的英语二真题,开始学会去归纳自己的错误点,发现有两个最明显的关键词:词汇和上下文语境。然后就可以重点突破啦,记忆单词与多回到真题去阅读,最好能够较为流畅地知道它的意思。这个过程让我想起种树的过程,我们需要静心等待树苗的长大,花朵也不是一下子就会开放的,想到这些会让我在学习英语时豁然开朗许多,重复重复与反思反思,正确率开始趋向稳定了。
十二月,开始断断续续做最后三套真题,也是在最后一个月才开始看作文和新题型。新题型只是以做真题的方式来了解,作文是整理了十三个小作文素材,了解了一下大作文不同类型应该如何去写。我认为比起模板最重要的是怎么样去把它们内化成为自己的表达,在吸收中推陈出新。小作文我写得不是很好,只能说去尽量解析好题目类型然后格式不出错,大作文我是挺满意的,虽然有字数限制,但是写着写着就有点超了,我写了一页,应该是只用了十句左右的长句子,然后当时的思路和想法在草稿纸上写好了,所以挪到题卷上会比较顺畅。我认为作文最重要的是词汇的积累与语法的表达,如果能多写一些长句多用一些不一样的词汇会更出彩一点,我记得那时候我也看了十几篇大作文的主题词,看似彼此是没有关联的,但是许多词汇和语法是可以借鉴和积累的,对于整体大的背景和一些措施上也是存在某些相通的地方,大家可以多注重自己的思考和多说多练,虽然模板也有很多,技巧也有很多,但可以选择适合自己的作为辅助,而不是全部的依靠。
我记得考前那一晚,我在做最后一套卷(上一年),不知道是不是自己有些浮躁,还是欠缺的知识曝光出来,阅读和完型都错了不少,新题型也错了两道,但是第二天还是要打起精神全神贯注地上考场啊。记得那天中午下了小雨,风很大,吹得我一下午脑袋都在嗡嗡地疼,但是这些因素都不要去阻挡你的脚步,当你坐在座位上,所有的想法都是坚持到最后,写完题,写好题,不留遗憾地或者少留后悔走出考场。焦虑与不焦虑,考试都会如期而至,不妨开心一些,乐观一些,积极一些,也许事物也会在眼睛里显得温和一些,加油!
因为专业课是自命题,每个学校的针对性有一些差异,我也并不是考生中分数比较出色的,大家可以根据自己需要的看。
总体来说,研究真题、阅读专著和老师们的论文、做好一份自己的专题是大致的一个体系,它们彼此不是割裂的,而是互相联系,需要不断巩固的过程。
一路经历:
三月到四月,我读了一些基础书和拓展书,那时候没有什么体系化的学习方式,就想着要多读书,但得承认有兴趣使然也有马虎伴随,就像我还没有特别熟悉学者麦克卢汉就去读了《数字麦克卢汉》一样。在这一路也在探索如何更好地去吸收书本里的知识,从一开始的话语观点摘录到建立框架,在阅读之后的过程中也遗失了某些阅读当时的成长,有一种看过好像没有特别深刻印象的彷徨,但是也在一些书本里找寻到特别的视野与方向。因为我看书相对比较快,所以这两个月主要用以看了一些书,也整理阅读了一些书评,虽然有的熟悉有的是浅浅的痕迹,但是自己也收获了许多宝贵的东西。敬佩学者们对于社会与现象的洞察,看到那些预见性的想法实在感到震撼,这也拓展了我自己思考问题的纵向角度。入门首推李彬老师的《传播学引论》!我想起吸引我走进新传考研大门的有三件事:《娱乐至死》、《传播学引论》和胡泳老师一次接受采访的电台。
七八月的时候,是一段扎实基础的过程,前面的阅读输入让我感觉有些不落实的飘忽感,对于那时的《传播学教程》也缺乏复习与回顾,我认为这是一个很大的问题,需要及时地弥补,答题的新颖是一项加分点,思维的多元也是,但基础是自己给予自己的底气,是整个学科的底色,不容忽视。然后也是在这个时期,我开始仔细地看北大往年的真题,去思考一下它出题的角度和方向,主题与关键词有哪些,热点怎么考,同时也会产生基础也不能丢啊之类的念头。然后也保持着看书的节奏,同时阅读老师们的论文,一开始真的感受到好吃力呀,后来慢慢地接受这个过程,会变得更进步一些的,尤其是感受到自己浅显的观点和老师的方向有靠近时真的很奇妙很美好!但总得来说,我整体的复习还是缺乏规划和体系,在前期输入时就会堆积得很杂,又没能及时梳理,形成了许多困惑。
比如每个月我都会看一些
转载请注明:http://www.0431gb208.com/sjszlff/41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