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忆一下小时候,你有没有过这样的经历:因为和朋友发生不愉快,满脸沮丧地回家,但正在厨房里忙碌的妈妈们似乎一点也没有发现你的异样;你心爱的玩具被弄坏了,你哭得稀里哗啦,但爸爸妈妈却没有安慰你一句;
然后长大后的你,莫名其妙地觉得抑郁,莫名其妙地觉得无意义,或者莫名其妙地觉得想自杀等等。
你跟周围的人格格不入,跟周围的同事关系不好,跟父母关系不好。这些都是表面现象,但实际上深层次的,你是一个曾经被忽略过的人。
我相信,有很多人的童年都有可能被父母忽视的经历,这种忽视谈不上有多糟糕,但这种看似平常普通的忽视,可能就会变成我们成年后难以解开的心结,悄悄影响着我们长大后的性格、行为、生活,还有可能影响我们的下一代。
乔尼丝·韦布是一位临床心理医生,她曾接待过一位名叫晨晨的访客,晨晨一直被这样一个问题困扰着:那就是每次见到妈妈时,她都会感到莫名其妙的愤怒和抑郁。
在跟晨晨交流后,韦布博士找到了根源,原来在晨晨五岁时,一直忙于工作的爸爸终于有时间邀请晨晨去沙滩堆城堡,结果正在玩得高兴的晨晨被妈妈打断。
妈妈表示,爸爸好不容易休息,不能陪她玩一整天,并要求晨晨过去陪她读书。晨晨虽然很难过,但还是听了妈妈的话。而正是这件看起来无关紧要的小事却慢慢成为了晨晨内心的一个结。
韦布博士将这个问题的根源称为童年情感忽视,而在她多年的从业经验当中,她发现很多经历过情感忽视的孩子在长大后或多或少在心理上出现了问题,她认为孩子和父母是应该要有情感连接的,孩子能从父母身上得到反馈和回应。
如果这种反馈和回应没有给到位,孩子在成长中就会出现自我怀疑、自我否定的倾向,内心会很痛苦。所以她写下了这本《被忽视的孩子》,教大家如何克服童年的情感忽视、长大后应该如何建立正确的情感连接。
01父母为什么会忽视孩子
为什么父母会忽视孩子?一种简单粗暴的说法,是这些父母自己非常自私、冷漠,他们只爱自己,不爱孩子。我经常听到一些受父母忽视的孩子这么说。这种说法背后,有他们自己的伤痛和对父母的怨恨。
另一种比较美化的说法,是说这些父母养育孩子的理念比较先进,从小培养孩子的独立意识和独立能力,不希望他们过度依赖自己。
在我看来,这两种说法都过于简化,忽略了疏远的关系背后,一种父母常见的焦虑。那就是:其实这些疏远关系中的父母,他们自己的需要也是被忽视的,所以他们也不知道怎么满足孩子的需要。他们害怕孩子发现这一点,所以就干脆避开了。
我有一个朋友,她从小一直学电子琴,自己也很喜欢。
小学三年级的时候,她在学校不小心把小手指弄骨折了。爸爸赶到学校,她就看到爸爸惊恐又悲伤的眼神,爸爸急急医院。
等她康复回家不久,发现家里的电子琴没了。也许是出于不太交流的习惯,她一直没有再问父母这件事,父母也没有说起。
直到她长大后很多年,有一天鼓起勇气问妈妈,电子琴去哪里了?
妈妈只是轻描淡写地说,看你不能弹了,就把它送给隔壁邻居的孩子了。
她什么也没说,可心里却在喊:你怎么送之前就不问问你们女儿的感受呢?我的手指还是会好的,还是能弹琴的啊。
听完这个故事,我跟她说,也许你父母把电子琴送掉,不是忽略你需要的无心之失。只是你那时候不能弹了,这个电子琴好像一直在提醒他们,他们没有保护好你,他们是不称职的父母。
他们忽略你的感受,只是因为他们害怕去面对这个事实。
那个朋友沉默了一会儿说,也许你说得对。我当时一直没有问,也是因为我知道他们的害怕。
你看,疏离并不是简单的不在乎,而是藏着这么多复杂的情感。很多疏离型的父母,其实更害怕自己不爱孩子,害怕自己不是好父母。他们担心孩子想要依赖他们的时候,发现他们自己靠不住。
所以有时候,父母就会躲到一个远远的、高高在上的权威身份里,有意识地避开和孩子的情感接触。
02忽视孩子对ta长大后会产生什么影响
被忽视的孩子在长大之后会出现的是空虚感,就是莫名其妙地觉得空虚,为什么被忽视后会感觉到空虚?
比如说我们将自己的童年比作一座房子的地基,成年人就好比是整座房子,如果你的地基是破裂的,不稳固的,那么它就无法为房屋提供支持和安全,而被忽视的孩子长大后,内心缺少支撑的力量,自然而然就会感到空虚了。
关于空虚感的说明我们其实很难真实的描述出那种感觉,所以作者说,空虚感像是一种一般的不适感觉,一种时有时无的、无法满足的缺失感。
简单说就是情感麻木,感觉自己跟别人不一样,经常会觉得自己是个局外人。
讲一个真实的案例,我的一个读者,她患有多年的抑郁症,她在描述她自己的一些情况的时候说,她没有办法产生任何感情,甚至她看到自己的孩子、丈夫的时候她还是觉得自己的心里缺了一块东西,说不上是什么东西,就是感觉很痛苦。
后来在一段时间交流之后我发现,这位读者她小时候有被父母情感忽视的经历,她小时候父母工作就特别忙,也不关心她到底想要什么,她在学校被同学欺负、孤立了回家跟父母说,他们只会告诉她忍一忍,或者说那是小孩子之间的打打闹闹,没事的。
就是这样长时间的情感忽视后,导致她长大之后就觉得自己的心里少了一块东西,哪怕现在的她家庭幸福美满,依然觉得很空虚,她开始对生活麻木,失去希望,最后患上了严重的抑郁症。
第二个症状是很难投入一段感情。
一个人如果来自疏离型的家庭,那么他在和伴侣相处的过程中往往会更难投入一段感情。
他们会有这样一种心理,就觉得如果自己依赖一个人,就等于把自己的软肋递到别人手上,害怕那个人有一天反过来伤害自己,他们恐惧自己的伴侣,在亲密关系中他们会觉得自由是最重要的,他们很少会把注意力放在心理中,他们会用各种方式来逃避关系,比如加班、打游戏、甚至出轨。
一个朋友就是疏离型家庭长大的孩子,因为小时候长期得不到父母关心的她长大后亲情观也很淡薄,她很少回家,换了一个又一个城市生活,工作换了一份又一份,男朋友也换了好几个,但她始终没有得到自己想要的安全感。
在亲密关系中,她渴望被爱,却又害怕被爱,所以每谈一次恋爱,她就表现得十分独立,医院,工作上不开心了她就自己找个地方待着。
以至于她男朋友总是跟她说,我觉得你并不需要我,你很独立,我甚至都不知道我在你心里是一个什么样的角色。
有一次这位朋友出差,她的旁边坐着一对小情侣,两个人带着同一副耳机在安静地听音乐,她看到这一幕之后觉得浑身不舒服。
后来她在跟我讲起这件事的时候说,你不知道当时我浑身都起鸡皮疙瘩了,真搞不懂现在年轻人怎么可以这么亲密。
我说,谈恋爱做这些事不是很正常吗,比如会情不自禁的想要靠近对方,跟对方亲近啊。结果她却回答我说,那我肯定做不到的,我会觉得浑身不舒服的,大概是我不懂爱情吧。
其实她不是不懂爱情,而是不懂得如何与人亲近,毕竟从小被疏离被忽视的孩子他们在长大后心里会铸成一道墙,他们的内心是矛盾的,既渴望亲密又害怕亲密,很害怕另一半控制她或者疏离她,所以就会在感情里表现得很独立自主。
一旦热恋期一过,伴侣还要跟她保持亲密,他们就会感到窒息,甚至想要逃离,因为那种被需要、被期待的感觉就会唤起她内心的伤痛。
而这样的人就算有了自己的孩子,也有可能和他们的孩子延续这种疏离的模式。
疏离型的家庭模式不仅会影响孩子、影响伴侣,同样也会影响父母自己。
很多父母内心并不是不渴望孩子的亲近和关心,只不过他们认为,孩子和父母的联系是自然而然的,但其实这种联系是需要培养和维护的。
疏离型模式下的家庭关系伤害的不仅仅是孩子,还有父母自己,因为当有一天他们发现长大后的孩子不再依赖自己,不想回家时,一样会产生落寞的心情。
这种落寞的感觉的很可能就变成对孩子的埋怨和控诉,并且演变成新的家庭矛盾。
03被忽视的孩子自救的方法
说到这里,你一定很想知道,如果自己来自一个疏离型家庭或者正在处于这样一个家庭里,自己应该怎么办?其实我想,在这个世界上,没有哪一种活法是绝对一致的、应该的,总有人个性独立一些,也有人会更喜欢依赖别人一些。
独立也有很多好处,比如不容易陷入关系的纠缠中,活得更加自在。但如果你确实觉得这种状态困扰着你,你想要去改变,那么我给你三个建议,分别送给孩子和父母。
如果你是来自疏离型家庭的孩子,想要脱离这种困扰的关键就是要学习跟别人分享情感,既要提出自己的需求、讲自己的感受,也要试着去理解别人的感受,如果不理解,就可以直接问对方。
这种分享最开始可能会带给你很多焦虑,但慢慢地,你会发现与他人分享和产生联结是一件很有意思的事情。
就拿我自己来说,年轻时候也不是一个喜欢分享自己的人,甚至觉得现在大家都那么忙,谁有空一直听你叨叨,但后来我经历了一些事让我彻底转变了的想法。
我失恋了,那段时间就特别痛苦,一个人待着时就会胡思乱想,后来我一朋友看我情绪不对就一直关心我怎么了,结果我就把所有事情都跟她说了一遍,说完之后就觉得,哎,好像没有那么难受了。
后来我才发现,人是需要分享自己的,你不能把所有的情绪都压抑在心里,时间久了就会憋出内伤,找个朋友谈一谈心,把自己的想法都说出来,真的就会轻松很多。
我在后来做了咨询的工作,也很鼓励学员们把自己的想法说出来,学会分享自己的情感,当你有事情,有情绪了,说出来是最好的方法。
我也见过很多来自疏离型家庭的孩子,都是在成了家之后才慢慢学会去爱和依赖一个人的,因为在成家以后,他们就有了一个分享的环境,他的边界也会变得不那么紧密了。
而对于父母,同样我也想说,我们从任何时候学习爱都不会太晚,这种需要从理解孩子开始。
哪怕你现在孩子大了,也不爱听你的话了。但只要你意识到了问题的存在,那就可以做出改变。
前面我给大家讲的读者的女儿跟她疏离的事情,我后来给她的建议就是让她尝试去了解自己的女儿,去尝试弥补孩子心理缺失的那一块东西,比如平时多关心孩子一些,就算不在身边也可以经常发个信息,打个电话之类的,让孩子感受到你是真的在关心她。
作为父母,无论你秉承着什么样的教育理念,看见和满足孩子的情感需要,都是很重要的事情,不要担心自己做的不好,有时候,孩子就是我们最好的老师。
我们在相处中看到问题的存在,尝试着去解决问题才是最重要的,过去的事情早就过去了,总是纠结过去是完全无法解决当下的问题的。
所以我们在任何一段关系中都要遵循一个基本的原则,那就是谁意识到了问题,想要去改变,就要先跨出那一步。
最后一个方法是学会关爱自己,这个方法不仅是给孩子,同样也送给父母。
’关爱,是我们每个人都挂在嘴上的,但真正能做到自我关爱的却是很少的。你可能很会照顾父母,很会关心伴侣,很会关爱孩子,但你唯独不知道怎么对自己好,你可以拥抱他人的不足,却对自己十分苛刻。
前段时间有一段视频火遍全国,一位60多岁的阿姨,在视频里痛哭流涕,她指责丈夫对家庭的不作为,自己一个人为家庭付出了全部,直到年迈苍苍了才发现人应该为自己而活,在视频的最后,她捶胸顿足的说,我多想为自己再活一次啊。
很多被情感忽视的家长们,都和这个阿姨一样,为家庭付出一切,却唯独不爱自己。其实,他们不是不爱自己,是不知道怎么关爱自己。
但学会爱自己并不困难,首先你可以勇敢地说出不,克服自己的愧疚心理,学会该拒绝的时候拒绝,如果你在生活中有求必应,从来不好意思说不,你付出了很多,得到的有很少,那么你就应该学会说不,次数多了,你就会发现,拒绝没你想的那么糟糕。
同时要学会寻求帮助。被情感忽视的人很抗拒依赖,比如我的一个朋友是个性格很好的女孩,但结婚不到两年就离婚了。
提出离婚的是她的老公,他老公说:“她什么都好,就是和他她在一起太没有存在感了。她宁愿自己花5次把斤大米扛上楼,也不愿意让我帮忙。”
其实依赖他人,不仅仅是一个选择,更是必要的,被情感忽视的人觉得答应别人是必要的,而且也认为别人也是这么想的,所以,他不想让别人有拒绝的负担。于是,他们不拒绝别人的要求,却也无法寻求帮助。
然而,大多数人在拒绝和寻求帮助时是不会感到纠结的,所以,学会寻求帮助,也是爱自己的一种表现。
这几年,关于原生家庭和童年创伤的说法很流行。
这是心理学的原罪主义,是无法证真的解释方式。没有谁的童年没有创伤,关键是在此基础上形成了怎样的应对模式。认为自己的所有欲望必须得到满足、别人必须无条件地支持自己爱自己,这本身就是一种退行性的婴儿心态。
成人应该学会面对真实而不完美的世界,然后选择对自己最有利的方式行动,并为自己的言行承担负责。你的苦乐是你选择的结果,你要为你的选择负责。推给原生家庭或者别人没有意义。生活是一段征程,你选择了什么样的路,就会看到什么样的风景。
你选择了什么伙伴,就会生活在什么样的人际环境中。没有对错,只有选择其一和错过其余所有,但只有其一的累加,就变成了自己的所有。我希望更多的年青人知道这一点。
最后,这本《被忽视的孩子》是我最近读到的特别感动的一本书,这本书对我的启发很大,送给大家。
被忽视的孩子:如何克服童年的情感忽视育儿家教家教方法精选¥39.9¥49打开百度APP立即扫码购买购买已下架本文配图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联系必删。
转载请注明:http://www.0431gb208.com/sjszyzl/539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