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最难做到的就是:我明明坚信我所做的、所说的才是对的,但就是要咬紧双唇,学会“闭嘴”!
身教胜于言教闭嘴强过唠叨
曾经在一本书上看过这样一个案例:
一个5岁的女孩不愿意跟父母说话,只是经常对着一只毛绒玩具熊自言自语。父母以为孩子得了抑郁症,急得不得了,四处求医。
多次心理治疗后,只因为女孩说了一句话:”玩具不会开口骂我!”,她的父母当场泪奔。
原来,女孩的妈妈性情急躁,经常无意间说孩子:”你怎么这么不听话!”“哭什么哭!”“你怎么这么笨!”
这位妈妈情急之下的口头禅,在孩子心中居然成了严厉的责骂。为了不惹妈妈着急、生气,她开始疏远妈妈,不跟妈妈说话,也不愿意跟其他人交往,经常一个人躲在房间里跟玩具熊说话。妈妈知道内情后,流着泪对女儿说,这些口头禅妈妈一定改。
我们明明那么爱孩子,却忽略了那些无意无心说出的口头禅,它们像一颗颗小钉子,把孩子幼小的心灵戳得千疮百孔。
朋友们,让我们反省一下,我们是否说过类似的话呢?
“你怎么这么懒!”
“你怎么这么能磨蹭!”
“你要是敢乱跑,看我不打断你的腿!”
……
我们明明那么爱孩子,一张口,爱怎么就变了味道了呢?有时听起来是批评、有时听起来是抱怨,还有时听起来是威胁,最重要的是我们所说的话是否真正起到教育的作用了呢?
还有一些父母,随着社会的发展进步,生活环境、知识体系都在悄然发生着改变,他们可能会骄傲地对我说:你列举的这些话,我一句没说过!我用的是赏识教育、快乐教育、我最常说的是:“孩子,你真棒!”“宝贝,你是最棒的!”“心肝,爸爸妈妈相信你能行!”
这样的话语确实比“你怎么”、“你能不能”“你要是敢”开头的话暖心多了,只是这样空洞的表扬,真的能够支撑起孩子的自信心吗?
思想家卢梭说:世界上三种对孩子不但无益反而有害的教育方法是:讲道理、发脾气、刻意感动。
由此可见,矫枉过正也不见得就是对的。
还是在很久以前,我第一次读到卢梭这句话的时候,哭笑不得。这句重要的提醒已经存世百年,可这3种办法恰恰是我们很多家长身体力行,运用最纯熟的。
我就属于一个把“讲道理”当成教育的妈妈,脾气也发过、也故意制造过悲情时刻,希望孩子因为感动而听取我的建议,我的孩子也确实在我的教育下没长成大家艳羡的“别人家的孩子”。这让我对自己十几年来的育儿观第一次产生了疑问和困惑:如果讲道理孩子不听,除了生气或感化他,还有什么方法呢?难道不管他吗?坐等树大自然直?我第一次那么迫切地追根溯源,想要找到答案。
追根溯源寻找答案
让我们先来看看儿童期,我们勤于说教,起到立竿见影的话术,到底有没有后遗症呢?
周末带孩子去敬德公园玩,总会看到这样的场景:
兴奋奔跑的孩子被妈妈一把揪住:“小心,别乱跑,撞到了怎么办?”
孩子苦着脸在妈妈的牵引下慢吞吞地往前走。终于到了滑梯区,小朋友的眼睛一亮,直接奔向滑梯。
妈妈又喊:“你看着点儿,别让人撞了!”
小孩停下脚步,撇着嘴等着妈妈上来。妈妈走上来,一边叫刚滑下去的小朋友快离开,一边和排在前面的孩子商量着让年纪更小的他先滑。
小孩在其他孩子的敌视下,站在滑梯旁,一脸的委屈。妈妈再三催促孩子对礼让的小哥哥、小姐姐说声谢谢,可孩子就是不说!
妈妈尴尬地笑了笑,解释说孩子不爱说话。孩子别别扭扭地滑下滑梯,就再也不想滑了。看到脚下那一大片沙土,孩子又开心地挖起沙子来。
这时的妈妈急忙跑下来尖叫道:“你怎么玩沙子?多脏呀!你看看,鞋子里、衣服上都是沙子!才洗的衣服,你就不能玩点干净的游戏吗?”说着,一把把孩子从沙土里“解救”出来。孩子“哇”的一声哭了起来。
我相信,那个孩子很明白妈妈的每一句话都是出于对他的爱。然而,妈妈却不知道,这种事无巨细的爱会变成伤害孩子的“一颗颗钉子”,让孩子的成长之路更加荆棘丛生。
像这样的妈妈,是我们很多为人父母的缩影,大人不由自主做出来的反应,说出来的话,到底对孩子有什么样的影响呢?
1、细心的父母会扼杀孩子的好奇心
孩子渴望与同龄人建立沟通,从中得到成长经验;孩子好奇心重,特别喜欢玩沙土、水、雪这一类可以刺激手部系统神经,促进手部灵活度的东西。这位妈妈的爱却剥夺了他成长、发展的机会。
诸如此类的话语,为人父母的我们信手捏来:“不要爬到桌子底下,小心撞头!”“别摸热水瓶,当心烫手!”“别碰抽屉,小心夹到手!”……所有可以让孩子增长经验的事,大人总会防患于未然,把危险扼杀于萌芽状态。那这些危险动作,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就真的被成功规避了吗?
让我们一起来做一个心理学领域著名的实验:
请仔细捕捉我的要求:
1.请大家轻轻闭上眼睛。
2.千万不要去想那只粉红色的大象.
好,现在请睁开眼睛,有谁敢说,刚才你脑海里就没闪现过那只“粉红色的大象”?
这是为什么呢?因为题目让你不要想一只“粉红色的大象”,其实是对你的一种心理暗示,而人的大脑对于压制自己的反面想法是非常困难的;一般人的潜意识,通常情况下也无法识别否定性的词语,更何况是孩子?
我们的防患于未然,对于孩子来说就是暗示他:这件事要避开大人,自己偷偷去做。
2、勤劳的父母会影响孩子的判断力
生活中很多妈妈都会抱怨孩子丢三落四、没有时间观念,什么都得妈妈提醒。一旦找不到东西,要么埋怨妈妈给收拾没了,要么埋怨妈妈没帮忙收好!而妈妈挂在嘴边的不外乎这么几句话:“七点了,上学要迟到了!你咋还不起?都叫了你几遍了?”、“早上要吃饭,小心得胃病!”、“记得多喝水,小心上火!”“今天天儿冷,多穿件衣服!”“上学走时记得把作业带上!”“今天有游泳课、泳裤、泳帽带了吗?”
就是因为我们的父母太过嘴勤、手勤、不知不觉把自己变成了24孝老爸老妈,造就了一批又一批上高中还不知道根据季节冷暖更换衣服的年轻人。
他们总是拖着一行李箱脏衣服、臭袜子孝敬父母。因为过于依赖父母的提示,没有主动思考的意识,没有自我判断的经验,一旦离开父母就成了低能儿。
3、兴趣变任务,很可能会打击孩子的自信心
我女儿五岁时说想弹电子琴,我和他爸马上买了一台雅马哈电子琴,找了一位信得过的老师从《汤普森》开始练起。
从那以后,我每天说得最多的话就是:“不要看动画片了,快来练琴!”“不行!一定要流畅地弹完五次才能休息!”“上课有没有认真听老师讲,为什么老弹不好?”
在我和女儿的努力下,我女儿在六岁的时候就在咱们市里头的一次电子琴比赛中拿到了二等奖。我甚至都憧憬她长大后能变成郎朗那样的钢琴大家。
渐渐地,女儿从对电子琴爱不释手、到硬着头皮弹,最后成了死也不要弹!
现在想来,孩子那时候的心理压力应该很大。我的控制欲让她感受不到音乐带给她的快乐。我的批评在她看来大概就是我觉得她不是那块料吧?我的催促让她感到弹琴剥夺了她很多玩耍的时间!
如果我没有果断地关掉她正看着的动画片;如果我不强求她刚学的曲子就必须做到流畅地弹五次才结束练琴;如果我不是张嘴就嫌弃她老弹不好……一切也许会不一样。
女儿已经高中了,回了家还是喜欢依偎在我身旁,和我聊天,听我唱歌,可要是我的话题一旦变成了“你不要、你怎么、你要是……”,女儿就立刻逃也似的躲出去了。
仔细想想,我之所以会那么说,可不就是出于心里的一种负面情绪,一种焦虑么?用当下最时髦的词来说,就是“内卷”。这种坏情绪总会提醒我通过无休止地围绕某个话题去说服女儿听我的。女儿被套路多了,不但反感,还影响到了感受我的爱。她无时无刻不在警惕我宠溺的话语中是不是隐藏着左右她行为的陷阱。
就像教育家杜威说的那样:教育并不是一件“告诉”和被告知的事情,而是一个主动的和建设性的过程。
要使儿童“明白道理”,仅仅靠讲道理,靠用说教管控孩子的行为,靠发脾气、靠刻意把自己塑造成充满悲情色彩、奉献精神的父母是无法成功的。往往我们亲手掐断了孩子自主思考的途径却还不自知。那么教育孩子的出路究竟在哪儿呢?
教育孩子路在何方
1、有一种爱叫做放手。
通常幼儿处在语言的原始积累期,理解能力和记忆力都很弱,需要家人把话重复再重复,孩子才能逐渐弄明白。大约三岁以后,孩子的各方面能力都会越来越强。家人的话只要说一两次,孩子就能完全理解并记住。我们根本没必要反复唠叨,只需要在说话的时候,示范给他正确的流程,激励他反复练习就好。
2、不逃避风险,接纳孩子的缺点。
家人对孩子反复强调不要做什么事,说白了,要么这件事有可能会伤到孩子,要么就是认为这是孩子的缺点,希望能够通过自己的介入改正缺点。
想一想我们刚做过的“粉红色大象”实验。再想想我们能时时刻刻跟在孩子身边吗?与其阻止孩子做,不如和孩子一起去做,把可能发生的危险以及规避的方法示范给孩子看,孩子不但获得了经验,还能学会解决类似问题的方法,何乐而不为呢?
成为一个完美的人,这是我们毕生都无法企及的高度。我们真的能把孩子培养成一个完美的、没有缺点的孩子吗?我们每个人都有很多缺点,为什么不能接纳孩子有些许小缺点这个事实呢?
既然改正缺点不能奢望多说几次“你不要”、“你不能”,为什么不试着接纳孩子的缺点,闭紧嘴巴,把正确的做法示范给孩子看,让他慢慢理解、接受、尝试做出改变。
3、父母具有可操作性的说教结合示范性的引导才更有效。
我们常常唠叨:“孩子,你要好好学习呀!”、“上街时要注意安全”……到底什么是“好好学习”,什么是“注意安全”呢?这些话语都没有具体的可操作性。孩子答应了,也不见得能做得到。而我们最擅长的就是给孩子扣一顶“不听话”的大帽子。
就在这个寒假,我才明白:这么多年叫孩子学着去洗碗,每次都不尽如人意的原因在我。我从来没有把孩子叫到厨房,把洗碗的流程做给她看过。
过年的时候,我看着孩子清洗完的锅碗瓢盆,碗、盘的外围还挂着菜叶子,想到最近正在练习如何适时闭嘴,硬是把雷霆怒火强压下来。从头到尾把洗锅刷碗的流程给孩子示范了一遍,强调了几个孩子经常出现的问题。
第二天,孩子洗锅刷碗的结果,比预期要好很多。虽然还是一地狼藉、一台面水渍,但是碗和盘子的外围第一次被清洗到没有残渣附着的程度。
第三天,我又一次示范了洗锅刷碗的流程,指出前一天需要改进的地方。
第四、第五、第六天……,如法炮制,到寒假结束的时候,孩子们洗锅刷碗的洁净程度已经基本达到了我的预期。
当妈十几年才明白之前自己整天指责孩子洗碗不干净,却没有让碗变干净的原因是:
我从来没有手把手教过孩子,怎么洗锅碗瓢盆才能达到我认为的干净。
在孩子眼里,碗盘盛饭菜的部分不留残渣就算干净了。根本不会考虑碗盘的外围需不需要洗。
这件事告诉我:给孩子的建议要具体,有可操作性。如果大人能示范给孩子看会更有效。
4、从失败中获取经验有助于孩子的自我完善
我很小就读过一个故事:
毛主席的女儿李娜要玩碎玻璃片儿,家里人都不让,李娜又哭又闹,大家就是不心软。毛主席回来了,问清原委,就满足了李娜玩碎玻璃片儿的愿望。家里人都嗔怪他太过宠爱孩子了。
碎玻璃片儿可能会划伤李娜的手指,怎么可以依着她胡闹呢?毛主席却不慌不忙地说出一番道理:玩碎玻璃片儿划伤手是我们可以预料到的、在我们承受范围内的危险。你不让她玩,只会激起她的好奇,说不定什么时候就会趁我们没注意偷偷去玩儿,我们不知道才会出大事呢!吃点小苦头,她就会得到血的教训,她以后还会去玩碎玻璃片儿吗?
在我们承受范围内的危险,让孩子自己汲取经验教训比起父母的说教哪个更有效呢?相信各位都已经有了答案。
我们的说教唠叨,其实是对孩子身心发展的一种控制欲,是对孩子的过高期许得不到实现的一种焦虑,一种父母负面情绪的宣泄,绝非有效沟通的方法。
孩子的心理发展不成熟,无法承受这种负面的情绪,只能启动“选择性失聪”模式,拒绝、抵触我们的说教唠叨。我们索性适时地闭紧嘴巴,把想让孩子做到的,在他们的可见范围内做给他们反复看,或许会在未来的某一天你会发现,他们正在用你的方法比其他同学更高效地完成某件事。
身体力行适时闭嘴
早在两千多年前,荀子就说过:君子之学也,入乎耳,著乎心,布乎四体,形乎动静。端而言,蠕而动,一可以为法则。小人之学也,入乎耳,出乎口;口耳之间,则四寸耳,曷足以美七尺之躯哉?
这几句话的意思是:他认为有效教育和无效教育可以被称为“君子之学”和“小人之学”。“君子之学”是从耳朵进来,进入心中,传遍全身,影响到行为;而“小人之学”则是从耳朵进来,从嘴巴出去,只走了4寸长,所以难以影响到整个人。
以上的各位先哲,各个事例,无一不在提醒我们:身教胜于言教闭嘴强过唠叨!
我们想让孩子茁壮成长,就要少讲道理,适时放手,身先垂范!
所以,无论置身何处,我们都可以把最好的教育送给孩子——适时地闭紧嘴巴,给孩子自我完善的机会,为孩子做出良好的表率。
只要我们每天努力一点点,孩子就有可能成就更好的自己。
供稿:朔城区第六小学校教师白巧玲
转载请注明:http://www.0431gb208.com/sjszlff/2311.html